晚上七點半,方竹馨悅居委會的燈還亮著。潘女士攥著康乃馨體檢報名表沖進來,工作服都沒來得及換。“姑娘,還能報名嗎?”值班的小李笑著遞過一杯溫水:“您請坐,我這就給您登記。”十分鐘后,潘女士站在臺階上給家里人通話,高興地說:“這回報上名了!居委會晚上真有人在服務!”這樣的場景,如今在頂科社區的8個居委已成常態。
時針撥回近半年前,頂科社區黨總支在調研中發現,轄區內4萬多常住人口中青年群體占比過半數,但居委常規服務時間與青年工作節奏重合,導致服務群眾“有時差”。這種服務供給在白天、群眾需求在夜晚的現象讓社區干部們犯愁:怎么樣能破解“供需錯位”的困境,讓服務時間對上群眾的表?
“錯時+延時服務”的舉措在思想碰撞中萌芽。頂科社區黨總支牽頭8個居民區黨組織召開座談會,有人擔心“增加負擔難堅持”,有人顧慮“形式主義走過場”。經過3輪專題研討,大家達成共識:基層治理不應該是“安于守攤”,而是要讓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且在其他時間段適當減員、科學調休,推動基層減負。2024年12月1日,頂科社區晚間服務試行方案正式落地。
臨港家園居委小胡還記得,頂科社區晚間服務試點首日,她在記錄本上認真寫下:18:35為某租客提供求職咨詢服務,“能切實幫助到他人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8個居委的“夜間民情臺賬”見證著“微改革”軌跡,從首日1條記錄到如今日均4條,從咨詢政策到調解糾紛,已留下600多條工作記錄。過去總被吐槽“找不到人”的居委會,現在晚上仿佛比白天還熱鬧。辦事柜臺前總有零星群眾,居委活動室延時開放后,象棋桌旁總圍著觀戰的爺叔,舞蹈自治小組阿姨們熱情高漲,年輕人則沉迷手作不愿離開……
消除服務“供需錯位”,只是優化公共服務質量的切入點之一。對于新型國際化社區來說,群眾不僅期盼服務更加即時,更看重服務的親民性、便捷性、可達性。為此,頂科社區也在不斷自我施壓,通過“晚間巡查、主動上門、聯席會議”等形式,持續打破服務與群眾的時空界限。4月初,東岸漣城居委開展夜間走訪時,接到5號樓業主反映臨街商鋪存在噪音擾民、油污堵塞導致屋內反水等問題。居委迅速召集物業實地勘察,立即與3家商鋪負責人懇談協商。短短十天里,聯合各方完成管道清理及隔音改造,并引入第三方專業力量維護,每晚9點后商鋪自覺關閉排煙設備。晚間服務試行半年來,共計接待來訪居民7171人次,夜間走訪4982戶,收集到各類訴求532件,成功解決512件,解決率達96%;發現并整改消防通道違停、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94處。
當基層工作人員從“坐等上門”變為“主動敲門”,頂科社區正以精細化、人性化的辦法進行一個個“微改革”,可感可及的成效撬動了多元互動的治理轉型。年輕人從“隱身”到“現身”的轉變最具說服力。當“夜間議事廳”代替傳統座談會,當青年夜校與廣場舞平分秋色,基層治理的活力在代際融合中被進一步激發。“原來我基本沒在居委參加過活動,只看見阿姨們在小廣場上跳廣場舞,下了班只能回家刷手機。”95后上班族小林還記得那個加班的周三。當他收到“夜間議事廳”邀請時,還以為只是一場飯后閑聊會,他漫不經心地走進居委會議室。那天討論的是物業服務提升舉措,他隨口提的“針對晚歸上班族,物業值班人員代收快遞至22:30”建議,竟被寫進了物業便民服務清單。“原來我們不是‘局外人’!”大家基層治理主體意識就像春筍冒尖一樣涌現出來。數據顯示,群眾自發組建的志愿隊伍已達119人。
頂科社區晚間延時服務的三小時,不僅讓居委活動室夜間使用率提升69%,而且打通了新型國際化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想起十年前初到南匯新城鎮,有位老社工感嘆:“新城什么都新,就是缺少煙火氣。”如今看著阿姨們熱舞不肯散場,看著晚歸的年輕人成群結隊拐進居委會,爭當志愿者,突然明白:所謂基層治理的溫度,不過是讓每個追風趕月的人,都能邂逅屬于自己的那盞燈火。
原標題:《延時服務讓公共資源更好用,這些社區居委晚上為你打開門》
欄目主編:周文吉
來源:作者:南匯新城鎮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