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半年賺瘋了,但股民哭了!揭秘“高增長低股價”的真相
利潤漲了,但股價跌了!
2025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業績迎來了一波罕見的爆發。從已披露的業績預告來看,券商行業整體盈利表現亮眼,其中華西證券歸母凈利潤同比預增1025%–1354%,增幅堪稱“炸裂”;國金證券、國信證券、東吳證券、國泰海通等頭部券商的同比增幅也普遍達到50%–200%,行業盈利端呈現出全面開花的態勢。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年7月15日
然而,與業績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股價的“黯然失色”。券商指數自周一開盤連續兩根陰線,截至15日收盤,券商指數下跌0.47%,南華期貨下跌超5%,中銀證券下跌超3%,哈投股份、東吳證券、國金證券、國泰海通、中原證券、天風證券均下跌超1%。
梳理上半年券商股價數據,在已披露業績預告的25家券商中,僅有10家股價較年初實現上漲,其余15家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最大跌幅甚至超過20%。這種“業績大漲、股價大跌”的現象,打破了市場對“業績驅動股價”的常規認知,引發了廣泛關注。
從具體股價變動來看,漲幅居前的信達證券漲超15%,東吳證券、天風證券等漲幅也在7%–11%之間;但更多券商股價承壓,國聯民生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超10倍,但股價跌幅卻達22.70%!太平洋、東方證券等跌幅也超過7%,市場表現與業績增幅呈現出明顯的背離。
從利潤高增的成色來看,暗藏“一次性收益”的底色,從驅動因素來看,主要依賴三大高彈性業務,而這些業務均具有強周期性和低可持續性的特點:
(1)自營投資: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量達1.35萬億元,較2024年同期放量近30%,交投活躍度顯著提升。受益于權益類資產價格普遍上漲,券商自營業務通過持倉增值、交易獲利等方式實現收益增長。但這種收益與市場行情高度綁定,若后續股市回調,相關收益可能快速縮水。
(2)經紀業務:一季度市場成交活躍度顯著回暖,帶動傭金收入快速回升。但成交熱度往往隨市場情緒波動,一旦交易降溫,這部分收入增長難以為繼。
(3)投行業務:債券承銷規模與費率雙升貢獻了部分利潤,但債券承銷需求受政策導向、市場利率等短期因素影響較大,并非長期穩定的盈利來源。
這三類收入波動大、可持續性差,資本市場在估值時通常給予較低倍數,甚至“打折”。
此外,部分券商的利潤增長甚至依賴特殊事件,例如國聯民生因合并民生證券帶來短期利潤增厚,但這類收益不僅不可持續,還可能伴隨整合風險,進一步降低市場對其長期價值的預期。
從市場預期來看,券商指數在2024年9-12月最高反彈超50%,提前透支了“業績拐點”的樂觀情緒。進入2025年,當業績預告正式披露時,前期樂觀情緒已充分釋放,資金選擇“利好兌現”,導致股價承壓。
從政策與監管情緒來看,2025年監管全面加碼: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持續推進,進一步規范保薦承銷費用收取,分類評價新增“重大違法”一票否決并強制先行賠付等措施陸續出臺。2025年證券行業監管的核心邏輯是“嚴監管+促轉型”,市場情緒短期偏謹慎。
從估值層面來看,光大證券在研報中指出,證券公司指數的市盈率為20.6倍,處于近10年39.5%分位,仍低于近10年估值中位數21.57倍,估值彈性有限。
綜上,“利潤上漲≠股價上漲”的核心原因可總結為三點:一是利潤增量以高波動、低可持續的一次性收益為主,難以支撐長期價值;二是2024年下半年的行情已提前透支業績利好,2025年進入“兌現期”;三是資金流出與政策擔憂形成共振,進一步壓制估值。
券商行業的業績爆發與股價背離,反映出市場對短期收益與長期價值的理性權衡。近期券商股的連續下跌,更是凸顯了投資者對行業盈利模式可持續性的深刻質疑。在監管趨嚴、市場情緒謹慎的背景下,券商股能否擺脫“高增長低股價”的困境,仍需觀察其業務轉型的成效與市場環境的改善。對于投資者而言,短期波動中或許隱藏著長期布局的機會,但需警惕高彈性業務背后的周期風險,理性看待業績與股價的關系。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言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