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島上空,美軍B-52H戰略轟炸機的巨大陰影下,朝鮮半島的火藥味從未如此刺鼻。
平壤的怒火在盛夏的半島上空炸響。7月13日,朝鮮國防省政策室長發表措辭嚴厲的談話,劍指兩天前美日韓在朝鮮半島周邊的聯合空中演習。這場三國聯合行動中,美軍B-52H戰略轟炸機高調現身,日本F-2戰機與韓國KF-16協同飛行,在濟州島以南公海劃下危險的航跡。
朝鮮的聲明毫不含糊:美日韓軍事勾結已使半島陷入“隨時可能升級為難以預測的軍事對抗局面”。朝方更斬釘截鐵地宣告——針對此類威脅采取反制措施是朝鮮的正當權利。
軍演升級,核威懾直逼邊境
此次美日韓三國聯演絕非例行操練。美軍B-52H戰略轟炸機作為可攜帶核武器的戰略平臺,作戰半徑超過6400公里,能搭載射程200公里的空地核導彈。它的現身將核威懾直接推到朝鮮家門口。
演習設計極具針對性:三國戰機完成空中偵察、目標識別、導彈模擬發射等高難度課目,特別是B-1B轟炸機在戰斗機護航下的精確打擊演練,展示出強大的遠程突防能力。軍演地點選在濟州島東部海域,扼守朝鮮半島南翼的戰略要沖,更是韓日防空識別區的重疊區域。
朝鮮將此次演習視為赤裸裸的挑釁。朝方聲明尖銳指出,今年以來美國在半島部署的戰略打擊手段已達歷史新高,與盟國的聯合軍演規模和頻次均大幅增加。
朝鮮立場,以超強硬對強硬
面對美日韓的軍事壓力,朝鮮的回應呈現前所未有的戰略清晰度。朝鮮國防省談話強調:“擁有可信賴的壓倒性軍事力量是遏制美國追求的‘靠實力的和平’的最切實可行途徑”。
7月12日,就在美日韓軍演次日,朝鮮從元山向日本海發射三枚短程彈道導彈。這種“演習-試射”的對抗模式已成半島常態,但此刻平壤的戰術選擇背后,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戰略姿態。
朝方明確警告:任何對國家安全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行為,朝鮮絕不會容許,并將以實際軍事反制行動表明立場。這種“以超強硬對強硬”的姿態,反映了金正恩政權對當前安全環境的判斷——唯有展示可信的威懾力量才能保障政權生存。
俄朝聯動,地緣棋局新變量
半島對抗升級之際,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突訪平壤,代表普京政府向全球宣告:俄羅斯將 “盡己所能保護朝鮮”,堅決反對任何針對朝鮮的挑釁行為。
俄朝關系在2024年普京訪問平壤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后迅速升溫。雙方合作已超越外交辭令:情報顯示朝鮮向俄羅斯遠東運送大量軍用物資;烏軍監聽人員甚至在頓巴斯前線截獲朝鮮語戰術指令。
俄羅斯的介入為半島局勢增添了爆炸性變量。克里姆林宮通過支持朝鮮,既獲取烏克蘭戰場急需的軍事補給,又在東北亞開辟牽制美國的第二戰線。朝鮮則借助俄羅斯技術援助加速導彈等戰略武器研發,這種以炮彈換技術的交易正在改變地區軍力平衡。
安全困境,軍備競賽螺旋上升
當前半島局勢陷入典型的“安全困境”惡性循環。美日韓以朝鮮導彈威脅為由強化軍演和軍事部署,朝鮮則以外部威脅為由加速發展核導能力。這種互動形成自我強化的危險循環。
軍事專家指出,三方軍演已從“例行公事”升級為模擬“戰略核打擊”的實戰演練。而朝鮮的導彈技術一旦獲得俄羅斯加持,其打擊精度和突防能力可能獲得質的飛躍,進而刺激日韓尋求更高水平軍事保障。
更令人憂心的是戰場跡象:韓國國家情報院確認朝鮮多家軍工廠轉入“戰時生產狀態”;前線監聽發現頓涅茨克戰場出現朝鮮語戰術指令。這些信號表明半島緊張已超越外交博弈層面,向實戰準備階段傾斜。
懸崖邊緣,和平的最后機會
在朝鮮7月13日強硬表態后,國際社會憂慮達到新高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重申希望看到和平穩定的朝鮮半島,呼吁各方保持冷靜。但外交辭令在隆隆戰機聲中顯得蒼白無力。
危險在于各方誤判:美日韓低估朝鮮維護政權安全的決心;朝鮮低估美韓延伸威懾的可信度;俄羅斯則可能高估自身控制危機升級的能力。當B-52H戰略轟炸機與朝鮮導彈發射車在半島兩端對峙,任何技術故障或操作失誤都可能點燃戰火。
朝鮮半島的軍事平衡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當美日韓總參謀長會議桌上的作戰方案越來越厚,平壤的地下指揮所也越挖越深;當B-52H轟炸機群在關島基地待命,朝鮮導彈部隊的瞄準坐標已覆蓋太平洋對岸。
華盛頓的智庫報告開始頻繁出現“危機管控”字眼,首爾街頭民眾在軍演警報中匆匆穿行,平壤軍校學員加緊學習“境外行動語言基礎”。這場多方參與的豪賭中,沒有贏家,只有幸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