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持續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公司領導要求我們下半年增加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引導更多理財資金入市。”7月15日,一位城商行理財子公司權益投資部負責人朱海向記者表示。
他承認,要完成這項任務,并非易事。
普益標準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規模達到30.97萬億元,但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分別占比僅有2.08%與0.09%,兩者存續規模合計約0.67萬億元,僅占存續理財產品規模的一個“零頭”。
朱海告訴記者,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規模之所以偏低,主要受制于兩大因素,一是它們凈值波動率較大,與理財產品投資者普遍追求穩健安全回報的投資偏好未必匹配;二是這兩類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基本在R4(進取型)—R5(激進型),投資者首次購買需臨柜面簽,導致不少投資者覺得操作麻煩,干脆轉而線上認購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產品。
招銀理財總裁鐘文岳此前表示,針對理財資金入市的難點,相關部門可以考慮采取三個“放開”:一是放開客戶首次購買R4—R5理財產品需面簽的限制;二是放開券商、互聯網代銷渠道;三是引進機構客戶作為投資者,并放寬被動投資類理財產品發行。
面對混合類/權益類產品銷售挑戰,朱海所在的理財子公司在上半年加大含權理財產品(固收+權益)的創設發行力度,引導更多理財資金入市。
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子投資部人士向記者直言,每逢股市好轉,大量理財資金就會從理財產品流向股市,導致理財產品負債端不穩定。因此理財子公司也需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力度,以此對沖債市整體收益率與固收產品收益率雙雙下行壓力,留住更多客戶與理財資金。
權益產品銷售挑戰
1月22日,六部委發布《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指出,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朱海告訴記者,在《實施方案》出臺后,公司領導要求他們積極響應政策精神,加大掛鉤定增投資、新股申購、舉牌投資的權益類或混合類理財產品發行力度。
上半年,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陸續發行多款“紅利策略+定增投資+銀行優先股”、“可轉債+新股申購+量化中性策略”的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由于這些產品的權益類投資占比均超過50%,風險等級都在R4—R5。
但是,銀行代銷渠道反饋的狀況是“這些理財產品不大好賣”,多款產品認購金額不到2億元,低于發行預期。
朱海表示,因此他前往多個銀行網點調研,發現多數首次購買R4—R5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一聽說需臨柜面簽,還要重新接受理財經理的產品投資風險提示并完成新的個人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報告,紛紛感到操作麻煩,轉而線上認購混合類或股票類基金產品。
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子投資部人士向記者透露,另一個導致權益類/混合類理財產品銷售難的因素,是多數理財產品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普遍在R1(謹慎型)—R2(穩健型),一聽說權益類/混合類理財產品凈值回撤較大,都打了退堂鼓。
“一季度我們與代銷渠道開展市場調研發現,逾80%理財產品投資者不愿投資R4—R5理財產品,因為他們不希望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率超過3%。”他坦言。目前代銷渠道僅向具有豐富股票投資經驗的客群推介權益類/混合類理財產品。
相比而言,R2—R3的“固收+”理財產品則受到代銷渠道的追捧。
普益標準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非現金管理類的固收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到23.4萬億元,占到存續理財產品規模的75.57%。
代銷渠道之所以更愿推介R2—R3理財產品,也有自己的“考量”——若他們向投資者推介R4—R5的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萬一遭遇股市明顯回調導致相關理財產品凈值回撤幅度較大,投資者就可能向主管部門投訴代銷渠道“誤導銷售”,令后者面臨較大的問責處罰壓力。
一位國有大型銀行理財子投資部人士趙志綱向記者透露,他們內部測算過,部分權益類理財產品的長期投資回報率相當可觀,但投資者能否獲得更高的超額收益,也與他們的擇時交易能力有著密切關系——即投資者需擅于在這類產品凈值明顯回撤時敢于抄底。但是,擅于擇時交易的理財產品投資者不多。
含權產品興起
面對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銷售挑戰,越來越多銀行理財子公司將含權理財產品作為撬動理財資金入市的新路徑。
所謂含權理財產品,主要是涵蓋權益類資產投資的理財產品,通常這類產品的80%資金投資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權益類資產投資占比最高不超過20%,以此平衡風險與收益。目前,多數含權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主要在R3(平衡型)。
相比混合類/權益類產品,含權理財產品既方便投資者線上投資,又能在更好控制凈值波動同時創造較高收益,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偏好。
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理財公司存續的6—12月期“固收+權益”理財產品數量達到1893只。
平安理財混合投資部兼結構化投資部總經理曾翰文向記者表示,平安理財的做法是持續在權益市場挖掘優質資產,比如紅利資產具有高股息與抗波動性屬性、可轉債具有債底保護+股票期權的屬性。平安理財通過配置相關資產,結合市場中性、REITs等策略,在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前提下、為投資者提供收益增厚的產品選擇。
朱海告訴記者,當前代銷渠道向廣大投資者推介“固收+權益”含權理財產品的意愿相當高,原因是含權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約在3%—4%,高于純固收類理財產品的約2.3%,有助于提升民眾投資獲得感與客戶粘性。
“但是,代銷渠道對含權理財產品(固收+權益)也有明確的凈值波動控制要求。他們可以容忍這類產品實際收益率略低,但絕不能容忍產品在存續期間出現明顯凈值回撤。一旦這類產品凈值回撤幅度超過3%,投資者贖回壓力相應增加,將給代銷渠道帶來資金端不穩定挑戰。”他直言。
記者了解到,這無形間給銀行理財子帶來新的考驗。以往,銀行理財子通過平滑凈值估值等方式緩解含權理財產品凈值回撤幅度,但隨著去年底金融監管部門明確禁止銀行理財子公司通過收盤價調整、平滑估值或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平滑凈值波動與以豐補歉,銀行理財子更多依靠投資策略及時優化實現含權理財產品凈值平穩波動。
趙志綱向記者透露,今年以來,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按照監管要求,加大各個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建賬核算,導致產品凈值波動加大。因此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密切關注權益類市場行情波動趨勢與及時調倉,力爭將含權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率控制在1.8%以內。
“盡管我們發行的含權理財產品(固收+權益)所掛鉤的紅利策略、可轉債、銀行優先股、量化中性策略、打新、指數增強等權益類投資策略整體風險相對可控,但我們不會按20%配置上限投資,避免市場波動導致這類產品凈值回撤幅度較大。”他直言。一旦這些權益類投資策略投資占比超過15%,他們就會尋找相應的風險對沖工具以降低投資風險與產品凈值波動幅度。
在他看來,當前含權理財產品能否引導更多理財資金入市,還需解決兩大挑戰,一是收益稀釋問題,即含權理財產品初期規模不大,通常都在1—2億元,因此相應的收益率相當可觀,有些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6%,但隨著大量資金認購,其收益率會隨著產品規模不斷擴大而稀釋,令投資者不愿追加投資;二是眾多投資者仍不大適應含權理財產品的凈值較高波動(相比純固收類產品),去年四季度股市回調導致部分含權產品凈值回撤幅度一度超過3%,令相關產品贖回量較去年三季度激增逾50%。
“因此,銀行理財子加大含權理財產品創設發行力度之際,仍需妥善處理較高收益與凈值平穩波動的關系,在提升投資者投資獲得感同時,逐步引導更多理財資金入市。”趙志綱表示。
(作者 陳植)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陳植
長期關注銀行、保險、外匯、黃金、企業出海、科技金融、產融結合等領域報道,敏銳深入洞察全球經濟趨勢與中國經濟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