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身著實踐隊服的年輕身影,帶著自主研發的“科技利器”,走進手工精釀車間,他們是重慶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生—化—物光纖智能感知”團隊的師生們。此行,他們聚焦釀酒核心環節的微生物污染防控難題,旨在用前沿的光纖光譜技術,為傳統酒業裝上智慧的“眼睛”,注入轉型新動能。
成排的陶缸靜靜佇立,醞釀著時光的醇香。酒莊技術主任指著一個發酵罐內壁的角落,道出了困擾:“這兒是微生物的‘藏身寶地’。過去啊,全憑老師傅的經驗,定時取樣送實驗室培養,等上兩三天結果出來,有時污染都‘跑’遠了。”話音剛落,科研團隊便亮出了他們的“秘密武器”——基于光纖光譜技術的非接觸式檢測方案。
“您瞧,微生物代謝時,會‘偷吃’特定波長的光,就像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指紋。這光信號的變化,就是它們的‘光學身份證’!”2023級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肖忠渝一邊熟練地調試著設備,一邊形象地解釋。“過去兩三天的等待,現在只需指尖輕點,一分鐘結果立現。連生物膜的‘長勢’、環境的溫濕度,都能實時‘跳’到手機屏幕上。”
在小巧精密的檢測設備旁,團隊指導老師劉洋道出了技術的溫度:“釀酒,講究的是微生物的‘恰到好處’。我們這技術,不是來‘管死’它們,而是提前‘通風報信’——哪段管道快‘長毛’了,趕緊清清,既不耽誤釀好酒的風味,又能省下不少清洗的‘功夫水’。”
“雖然已有嚴格的清潔檢測流程,但光纖光譜技術帶來的‘實時洞察’與隔空‘把脈’兩大優勢,無疑為優化生產打開了新窗。”酒莊技術負責人坦言,“比如,系統能精準‘揪’出高風險點,避免了傳統清洗的‘大水漫灌’,降本增效又環保。”雙方圍繞傳感器如何“藏”得更巧妙、數據如何“說”得更明白、預警模型如何更“懂”本地環境等細節深入交流,為技術真正“扎根”車間鋪平道路。
作為重慶理工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點項目,此次活動將高校實驗室的前沿技術直接搬到了產業一線,變成解決真問題的“實戰場”。學生們在調試設備、采集數據、分析工藝的沉浸式體驗中,觸摸到了產業跳動的脈搏。“觀察管道生物膜形成時,我們發現不同材質對微生物的‘吸引力’大不同,這給后續研究指了新路!”研究生黃憶興奮地分享道。
“酒莊提出的‘多場景靈活適配’需求,逼著我們給傳感器穿上了更強的‘抗干擾衣’,還催生了便攜式檢測模塊的誕生。”團隊指導教師劉洋說。這種“從車間里找問題,回實驗室破難題,再把方案送回生產線”的閉環實踐,正是“三下鄉”活動深化產教融合、賦能實體經濟的生動寫照。(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沈相姍)
實踐團成員參觀酒莊 學校供圖
團隊在操作設備 學校供圖
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學校供圖
作者:楊國良 沈相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