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索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理論路徑,進一步推進海外漢學的創新發展、推動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文明互鑒視野下的中國話語與海外漢學”學術研討會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學》編輯部、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聯合主辦。
研討會設有三場主旨報告、十個專題論壇以及“主編面對面”座談環節。來自全國50余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近200位學者參會。11位專家的主旨報告圍繞漢學傳統與演變、中西思想交匯與互釋、中國形象在多元語境中的建構與流變等議題展開;百余位學者在十個專題論壇中對中外文化交流史、國別漢學研究、數智時代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深入交流;“主編面對面”座談環節特邀七位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主編同與會學者就期刊發展、選題規劃、寫作規范等熱點問題展開探討。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在開幕詞中指出,交流互鑒是人類進步的永恒主題,不同文明正是在交流與互鑒中消除隔閡、共生共榮。海外漢學是國際社會認知與理解中國的重要學術路徑,不僅為中國學術發展注入全球性視野,更在本土與域外、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重塑中國文化的世界性表達。在此背景之下,上外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持續聚焦中國話語的跨文化表達與世界性轉化,為構建中國敘事體系貢獻上外智慧。
上海外國語大學李巖松校長致開幕詞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國際漢學》主編趙剛在致辭中強調,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漢學》刊物與海外漢學研究正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诖?,他提出三點倡議:一是充分研討、深入交流,凝練中國話語特色;二是賡續傳統、守正創新,貢獻海外漢學研究;三是緊密聯系、同頻共振,推進文明交流互鑒。
北京外國語大學趙剛副校長致開幕詞
在主旨報告環節,北京外國語大學任大援教授以“漢學的傳統及其在19世紀之后的演變”為題,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宋炳輝教授以“從海外漢學視角看漢語文學的多元闡釋”為題,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文學院李晟文教授以“清代‘萬園之園’圓明園與中法文化的互鑒與交融”為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文學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俄羅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冰以“梅蘭芳訪蘇及其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為題,復旦大學中文系劉耘華教授以“理一分殊、物物一太極與單子論之關系:試疏中歐思想交往史上的一個謎案”為題,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葛桂錄教授以“海外中國學研究的區域國別學視野與文明互鑒理念”為題,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吳光輝教授以“徘徊在‘東方化’之間——論內藤湖南的思想指針”為題,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車琳教授以“我們如何言說自我和他者?——以程抱一和弗朗索瓦?于連的中國詩論為例”為題,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譚淵教授以“老子形象在德語世界的變遷:多維詮釋與文學鏡像”為題,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周云龍教授以“中國形象或余像:文藝復興文學中的符號物”為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南亞學院(東南亞研究院)院長劉志強教授以“中國四大名著在東南亞傳播及影響的特點研究”為題,分別進行了高質量的闡述。
而在專題論壇環節,百余名與會學者圍繞不同議題展開了精彩紛呈的討論。其中,“海外漢學家與中國知識研究(上)”聚焦海外漢學家的翻譯實踐與學術影響,與會學者針對《詩經》《聊齋志異》《離騷》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外譯研究展開探討,涵蓋其在多語種語境中的接受歷程與翻譯策略?!昂M鉂h學家與中國知識研究(下)”關注西方學者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認知與轉譯,與會學者聚焦儒道思想的域外傳播、藝術與文學典籍的外譯與接受,揭示跨文化視野下的知識重構機制?!爸袊浼g與海外傳播(上)”以各類經典作品在英語、德語、法語、日語、俄語、緬甸語等異質文化語境中的譯介脈絡、翻譯實踐與接受機制為重點,揭示其背后的政治因素、文化心理與時代動因。“中國典籍翻譯與海外傳播(下)”聚焦民間傳說、經部典籍、古典小說、古代詩論、戲曲理論、中醫典籍、當代文學等各類作品的跨文化譯介與傳播,涵蓋英語、德語、法語、韓語、柬埔寨語、越南語、泰語、老撾語等多個語種?!爸型馕幕涣髋c中國形象海外構建(上)”聚焦多維視角下的跨文化互動與中國形象重構。與會學者從教育合作、學術翻譯、文學傳播等視域出發,探討中外文化交流的路徑與機制?!爸型馕幕涣髋c中國形象海外構建(下)”延續對跨文化互動的深入探討,以多語種文獻、歷史圖像、傳播事件與政治敘事為史料基礎,展現海外中國形象的多維構建?!昂M鉂h學文獻及文明互鑒研究(上)”圍繞朝鮮漢語文獻、歐洲漢學翻譯與跨文化人物形象重構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昂M鉂h學文獻及文明互鑒研究(下)”集中呈現海外漢學家與中外學者在文獻研究、語言傳播和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最新成果,涉及不同國家與地區對中國典籍翻譯、詞典編撰、文本傳播與思想交流?!拔膶W跨文化交流與敘事(上)”圍繞文學想象與文化建構展開多維探討,發言報告聚焦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中的“英國性”建構、德國文學對中國現代化敘事的再思考,以及張愛玲小說中的心理寫實主義表現等議題?!拔膶W跨文化交流與敘事(下)”聚焦多重文化視野下中國文學的傳播與重構。該論壇的學者們從翻譯與接受的視角出發,聚焦中國故事在阿拉伯世界持續升溫、《紅樓夢》在南洋的獨特傳播鏈、魯迅文學在日本左翼圈的流轉等主題。
在“主編面對面”環節,七位期刊主編——《國際漢學》名譽主編張西平教授、《中國比較文學》主編宋炳輝教授、《中國俄語教學》副主編張冰教授、《外國語言文學》主編葛桂錄教授、《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編審、《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主編紀建勛教授、《德意志研究年鑒》主編譚淵教授,圍繞期刊定位、發展理念、特色創新、投稿建議等內容,結合各自經驗展開深度交流與分享,回應學術生態變化與期刊發展的新挑戰。
“主編面對面”環節
研討會最后,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話語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帆教授代表主辦方感謝之余指出,本次學術研討會深化了中國話語研究與海外漢學研究之間的理論對話與實踐交流,展現出跨學科、跨領域、多語種、多維度的學術活力,近200位學者的傾情參與和熱烈研討凸顯出這一學術話題所具有的深刻理論意義和強烈現實意義。此次會議致力于推動人文社科領域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彰顯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與當代表達,為構建具有全球視野與文化主體性的中國敘事提供有力支撐,進一步凝聚中國話語與海外漢學學術共同體。
上海外國語大學張帆教授作總結發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