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連鎖烘焙,這兩年日子一個比一個難。
就在6月份,杭州知名的烘焙品牌歡牛蛋糕屋,前腳剛說自己沒跑路,后腳就發布告別信,宣告退出市場。
還有來自新加坡的品牌面包新語,前幾天被曝成都門店全關,消費者的儲值卡退款無門。
曾經的“烘焙第一股”克莉絲汀,去年年底正式退市,千家門店全關;靠著“熊貓人”上門跳舞慶祝生日的熊貓不走蛋糕,去年3月份就陷入停業欠薪風波。
再算上虎頭局、多樂之日,這兩年網紅連鎖烘焙接連暴雷,烘焙賽道曾經多熱門,如今就有多冷清。
表面上看,多數品牌倒閉的直接原因是擴張失控,歡牛、虎頭局死于各自的“百店計劃”,熊貓不走三年進入了24個城市,最終資金崩盤。
但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KUMO KUMO4年覆蓋全國100座城市,門店近300家,還有上海起家的趁熱集合,2024年進入北京、長沙、南京等全國12個城市,門店數近30家。
這些倒閉的網紅烘焙,死因到底是什么?是烘焙不賺錢了,還是消費者不愛吃了?烘焙賽道的生意還好做嗎,怎樣才能真正突圍?
三大利空,網紅烘焙踏空
網紅烘焙店生意下滑,主要有三個原因:同質化競爭、零售渠道擠壓,還有烘焙爆品的生命周期正在縮短。
同質化競爭的本質,就是大多數烘焙品牌的單品太容易被復刻了。
最典型的就是麻薯。這個單品原本就是民間的小吃,被虎頭局和墨莉點心局發掘出來以后,通過改進配方、國潮包裝,有鮮明的差異化特點,所以一時大賣。
這兩家品牌也因為這樣一款單品,在全國迅速擴張。
單品火得越快,抄的人就越多。當這兩個品牌在全國遍地開花,大量烘焙店也推出了自己的麻薯產品,換換配方、餡料,就是全新的單品,賣得還比虎頭局這樣的網紅品牌更便宜。
大量同質化產品上市,產品彼此沒有區分度,消費者當然選便宜的。
單品的流量就像一陣風,過去就沒了。后續虎頭局和墨莉點心局都沒開發出第二款堪比麻薯的單品,品牌熱度消散就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個原因是,精品零售渠道也開始搶網紅烘焙的生意。
最近幾年,盒馬、山姆、Costco甚至傳統商超都開始卷烘焙。
這些商超里,往往都有一整片完整的烘焙產品區,無論是面積、單品數量還是出品,都堪比一個正經的烘焙店。
雙方在人群和定位上就不在一個檔次。相比較烘焙品牌往往只能選擇切一類人群和一類場景,零售商超可以將烘焙產品嵌入高頻日常消費場景,利用“一站式購物”屬性截流人群,消費者逛超市順手就買了。
零售渠道還更容易通過現烤面包試吃引流、氣味營銷等,快速提升產品銷量,產生億元級別的大單品。更何況,烘焙跑出的單品,零售渠道也能再做一遍賺錢,這甚至還沒考慮他們更強的供應鏈和議價能力。
這種不對稱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擠壓網紅烘焙的生存空間。
第三個原因,就是烘焙爆品的生命周期正在縮短。
鮑師傅創始人鮑才勝說過,“烘焙賽道5年洗一次牌”,但烘焙賽道的爆品生命周期已經縮短到了以月為單位。
前兩年麻薯、生吐司這些單品起碼能支撐6~8個月,但無論是去年的爆品黃油年糕還是今年火了一陣的玉米撻,熱度都只維持了一個月不到,有些單品甚至是“周拋”。
生命周期縮短,本質是復購低下。一旦有單品打爆,整個賽道就一窩蜂跟進,消費者追著流量而來,產品又并非剛需,熱度散盡后被遺忘很正常。
這些并非網紅烘焙品牌的問題,卻著實給它們上了壓力。
消費降級,烘焙賽道兩極分化
更深層原因是,消費降級趨勢下烘焙消費出現兩極分化,失敗的網紅烘焙定位往往兩頭不靠。
烘焙并不是剛需,之所以能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輕奢”的定位,消費者購買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為好吃,而是為了社交或者打卡。
不管是銀座仁志川原價98的生吐司,曾被黃牛炒到每條300元,還是來自韓國被稱為“面包屆愛馬仕”的B&C,引來大批消費者排隊,甚至找人跑腿代買,圖的就是一個時髦。
當消費向下,更大眾的人群更容易放棄這樣的非剛需消費。主打高價的精品烘焙的生存空間依舊,但烘焙賽道更下沉了也是正在發生的趨勢。
海底撈跨界做面包,今年新開的“拾?耍·SCHWASUA”門店爆滿,價格帶集中在10-20元,主打“精品烘焙平替”,就是當下消費者心態的一種寫照。逼格不實在,實惠最重要。
還有很多烘焙品牌選擇向更下沉的城市擴張,“十豆川超級糕工廠店” 在非一線城市迅速鋪開,門店動輒幾百上千平方米,打著 “9.9 元全場任選” 的標語,以低價策略滿足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
類似“大豫人家超級烘焙工廠店”“中原鋪子超級工廠店” 等品牌也在縣城市場嶄露頭角,成為了不少小鎮青年購買烘焙時的首選。
這些烘焙店通常以平價策略為主,提供種類豐富、價格實惠的面包、蛋糕等產品,滿足了下沉市場消費者日常的需求。
下沉未必是壞事,當烘焙消費變得更日常、更普及,賽道也會迎來新的機會。
瀝金點評
這些烘焙品牌做不好,歸根結底還是產品力不行。
同質化、沒辨識度,甚至有的還出現質量問題。泡芙、麻薯、小貝等品類,什么火做什么,幾種原料排列組合,隨便改改就是新品,完全看不出特色。
烘焙賽道完全容得下有長期復購的單品,比如好利來的半熟芝士,還有鮑師傅家的肉松小貝,一款單品賣幾年甚至更久,不僅養出了品牌的口碑,也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
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能長期穩定復購的烘焙產品,能關聯的消費場景一定很多。
吐司和貝果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能穩定切入早餐、下午茶場景,相比較而言甜甜圈的場景就模糊得多。把單品做到極致,才能形成有效的品牌心智。
網紅烘焙們往往是靠一個概念,轟炸式營銷打出聲量,然后在資本支持下跑馬圈地,割完一茬老韭菜,快速擴張去割新韭菜。
從虎頭局、熊貓不走,再到歡牛、克莉絲汀,無不如此,典型的互聯網運營模式,但卻不烘焙賽道應有的打法。
消費市場永遠不缺故事,缺的是認真做產品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