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俄烏沖突視為新冷戰導火索,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日前對《金融時報》的表態,便如同親手把點燃的火柴丟進火藥桶。
他毫不遮掩地宣稱:一旦俄軍攻擊任何北約成員國,德軍已準備好“動用致命武力”——直白翻譯,就是“準備殺俄軍”。
這不是某位退役將領的私下牢騷,也不是媒體渲染的標題黨,而是德國現職防長以官方身份、面向全球媒體釋放的清晰戰爭信號。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隨即回應:德國正在變得危險。
短短一句,卻讓歷史的疤痕隱隱作痛——那個曾兩次把世界拖入浩劫的國家,如今再度以軍事擴張的姿態回到聚光燈下。
如果把時間軸拉長,皮斯托里烏斯的言論并非突兀。
早在2022年俄烏戰事爆發不久,德國便啟動“時代轉折”防務計劃,一次性豪擲千億歐元重整軍備,加速與北約核共享、聯合指揮系統的深度捆綁;
如今更是直接跳過“戰略模糊”階段,高調亮出“戰略威懾”,仿佛冷戰時期的坦克軍團正借尸還魂。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俄羅斯至今未表現出進攻北約領土的意圖,即便偶有邊境摩擦,北約常規力量已足夠形成壓制。
然而,偏偏是歷史上最不該輕言戰爭的國家,卻率先以“防御”之名主動升級對抗。
德國另類選擇黨等極右翼勢力趁勢而起,民調支持率節節攀升,在他們口中,“和平”被污名化為軟弱,而“強軍”才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
防長的強硬言論,既向軍工復合體遞上訂單,也為國內極端選民奉上了政治獻祭。
視線外移,整個歐洲正在同步“戰場化”。
波蘭在東部邊境集結重兵,波羅的海三國請求永久駐扎北約旅,芬蘭、瑞典火線入盟并開放基地,英國、法國亦將戰機與航母戰斗群前移;
而德國防長的“殺俄軍”宣言,無異于信號彈,誘使更多國家跟進強硬措辭、疊加軍事存在。
傳統意義上的“緩沖區”正被一寸寸壓縮,誤判與擦槍走火的風險指數級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北約主導者的美國,并未對柏林的激進言論踩剎車,反而以“戰略協調”之名默認甚至鼓勵盟友采取更具攻擊性的姿態。
換言之,歐洲的軍事神經已不再是被動反應,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主動發難”。
若北約執意把俄羅斯逼至墻角,后果絕非莫斯科忍氣吞聲那么簡單——從常規導彈到戰術核武器,克里姆林宮已多次暗示“存在性威脅”紅線。
一旦低當量核彈在歐洲上空炸響,冷戰后的核威懾平衡將瞬間瓦解,柏林、華沙、巴黎乃至倫敦,都可能成為第一波打擊名單上的坐標。
歷史留給德國的教訓刻骨銘心:正是在“保衛國家安全”的宏大敘事下,它曾一步步走向極端,最終讓全球付出數千萬生命的代價。
如今,如果德國再次選擇錯誤方向,所承受的代價或將遠超上一次。
戰爭的門檻從未如此低矮,而德國本應是最謹慎的守門人,而非點火者。
若皮斯托里烏斯的言論只是政治表演,歐洲尚有時間踩下剎車;
若柏林執意把軍工、選票與歷史悲情捆綁成高速列車,那么下一場由狂妄言論引爆的沖突,將成為整個西方無法承受的現實代價。
歐洲真正需要的,是與俄羅斯重啟對話,而非讓政客以煽動性語言把整片大陸再度推向深淵。
德國必須立即減速——不是為了別國,而是為了不再讓“德意志特殊道路”成為世界噩夢的代名詞。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