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釗 趙夢瑤
2025年中國常減壓裝置產能迎來新一輪擴張,長三角、山東、東北三大核心區域地位愈發重要。
2025年,中國煉油一次產能或將突破9.8億噸/年。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與國內煉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雙重作用下,2025年中國常減壓裝置產能迎來新一輪擴張浪潮。長三角、山東、東北三大核心區引領“煉化一體化”轉型,新能源替代與化工產能釋放卻為行業蒙上不確定性。
產能擴張:規模躍升與區域格局深化
長三角:產能集聚與化工轉型核心區
2025年計劃投產尚未完成的項目中國石化鎮海煉化二期11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和中國海油寧波大榭石化五期項目6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兩大項目投產后,長三角煉油產能達2億噸/年,占全國比例超過20%。區域煉廠以“煉化一體化”為發展導向。鎮海煉化化工品產出占比從30%提升至45%,石腦油自給率超80%,成為華東化工園區的核心原料供應商。寧波大榭石化五期項目投產后,化工產品將向高附加值的聚烯烴和芳烴等深加工產品方向傾斜,產品結構更加優化。
物流方面,寧波舟山港作為全球貨物吞吐量連續15年穩居世界首位的超級樞紐港,在成品油運輸環節,長三角地區煉廠依托寧波舟山港完善的集疏運體系,構建起“產運銷”一體化的高效供應鏈。
消費方面,長三角地區高速公路里程、鐵路密度和航空運輸量均居全國前列,公路貨運、航空運輸、內河航運等領域對汽油、柴油、航煤的需求旺盛。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24年長三角地區汽柴油消費量占全國比例分別為22.87%、16.12%。近年來長三角化工園區集中發展,煉化企業生產高端化學品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東北地區:產能遷移升級的關鍵樞紐
華錦阿美石化15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計劃2026年全面投產,配套150萬噸/年乙烯、130萬噸/年芳烴裝置,依托沙特原油資源優勢,致力于打造東北亞高端化工基地,預計降低東北三省化工原料進口依存度12%。中國石油大連石化搬遷改造項目2025年啟動,搬遷過渡期間短期影響遼中南成品油供應缺口擴大,外省資源補充流入需求提升,長期影響,新址投產將伴隨著煉化一體化升級,提升重質油轉化能力,化工品產出占比提升至35%。
物流方面,東北地區是我國陸上進口俄羅斯原油的核心樞紐。原油從俄羅斯進口,運輸距離短、成本低、供應穩定性強,直接利用管道原油,或船運至東北沿海港口,減少中轉環節,原料采購成本明顯降低。從產品端來看,如大連港、營口港等沿海港口是東北地區煉油及化工產品出口的重要樞紐,成品油、化工產品輻射日本、韓國、朝鮮及東南亞市場,物流成本較內陸企業存在明顯優勢。
消費方面,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汽車制造、裝備制造、鋼鐵產業對成品油需求穩定。黑龍江、吉林作為 “北大倉”,農業機械化對柴油存在剛需。新建項目及產能遷移,煉化一體化項目集中推進,東北地區形成以大連長興島石化產業基地、吉林石化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黑龍江大慶石化園區為核心的煉化一體化集群,“煉油-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發展將更加全面。
山東省:行業形態持續更迭
山東省作為獨立煉廠聚集第一大省,近年來持續“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策略,山東裕龍石化規劃到投產期間,淘汰多個落后企業及裝置,當前受到原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產業鏈利潤等多方面影響,部分獨立煉廠長期保持停工狀態,未來淘汰進程仍將持續。獨立煉廠所產汽柴油質高價優,多年來持續作為山東省的主要煉油產品輸出,多個企業近年來尋求不同發展路徑,盡快摘除傳統煉油企業的“帽子”。隨著裕龍石化投產,山東省“油頭化尾”布局進一步深化,煉化行業形態更迭速度仍有待加快。
物流方面,山東省沿海港口較多,依托港口優勢,形成了以青島、日照等城市為中心的煉油產業集群。利用港口優勢,山東省煉油企業不僅可以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還可以通過便捷的物流網絡將煉油、化工產品運往周邊地區,如華北、華東、華南等地,市場輻射范圍廣,此優勢也有利于拓展海外業務。
消費方面,同樣作為工業大省,山東擁有眾多化工、機械、汽車制造等產業。這些行業對成品油作為燃料以及化工成品作為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山東的石油化工產業上下游配套齊全,從原油開采、煉油到化工產品深加工,再到相關產品的應用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也促進了本地消費市場的繁榮。
原油加工量:多重因素導致預期下調
2025年中國原油加工量預計為7.34億噸,較此前預期下調,核心受以下因素影響:
一是原油加工量增量兌現放緩。鎮海煉化二期11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計劃于年內建成投產,截至發稿尚未進入試運行階段,該項目的推進將成為拉動區域乃至全國原油加工量增長的重要引擎。投產時間延后,導致此前預測加工量未能量產。
二是新能源汽車沖擊與“減油增化”轉型。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緩,煉廠加速調整產品結構,減少汽油、柴油原料投入,轉向石腦油、芳烴等化工原料生產,2018年至今國內成品油收率從73%的高點降至當前56%,此消彼長,成品油收率的持續減少,意味著化工產品收率的增加。
三是煉廠集中檢修“量價雙壓”。獨立煉廠部分企業因整合、虧損、原料等原因長期停工,再加上主營煉廠集中檢修,導致2025年3—5月進入高峰。4—5月煉油一次裝置檢修損失量仍超過2000萬噸,疊加二次裝置檢修直接導致汽油、柴油、化工原料產量下降。然而從價格方面來看,檢修損失量同比增長對價格的支撐力度不足,原油價格向下傳導影響更加顯著,從汽柴油到芳烴、烯烴類化工品,多數產品2025年前5個月均價同比降幅在3%~20%不等。
四是獨立煉廠原料供應緊張。受國際局勢變化及國際制裁等因素影響,部分受制裁國家的原油進口資源收緊。隨著制裁力度加大,相關油輪運輸受限,國內港口的原油進口渠道收窄,煉廠端也因此受到波及。
2025年的產能擴張突出行業深層矛盾:一面是長三角、東北、山東通過“煉化一體化”搶占高端化工賽道,另一面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倒逼成品油收率持續收縮;一面是臨港產業集群憑借物流成本優勢構筑護城河,另一面是原料困局與檢修潮加劇行業洗牌。未來,唯有將產能優勢轉化為技術壁壘,將區域布局升級為產業鏈韌性,在“減油”與“增化”的動態平衡中重構利潤空間,中國煉油行業方能穿越周期迷霧,在能源變革的洪流中錨定新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