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寶媽問我:你覺得是“嚴父慈母”好,還是“慈父嚴母”好?
在很多家庭里,爸爸媽媽都會商量一下,在孩子面前,誰唱“紅臉”,誰唱“白臉”。
兩個人一唱一和,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
但也有很多家庭里,不是爸媽故意扮演什么“角色”,而是他們的性格,就不自覺“慈”或者“嚴”。
那“慈母嚴父”和“慈父嚴母”家庭,養大的孩子,會有什么差異呢?
一:性格走向不同
在“慈母嚴父”的家庭里,爸爸一般比較嚴肅,和孩子交流時,也多是“命令式”的。
孩子平時能和媽媽撒嬌,但在爸爸面前,一般比較拘束,甚至躲著走。
他有什么想法和情緒,也不敢在爸爸面前表達出來。
布妞有個同學,他爸就特別嚴厲。有一次,那孩子學騎自行車,老是摔跤,摔了幾次就哭了。
媽媽看見后,跑過去扶他。結果爸爸卻在旁邊大吼:
“不許扶,讓他自己起來!遇到點困難就哭,以后能成什么大事?”
那孩子聽后,也不敢吱聲,馬上自己將車扶起來,小心翼翼地繼續練習。
爸爸嚴厲,孩子多會習慣壓抑自己的小情緒,更容易表現出“聽話”“懂事”的一面,不惹事,也不頂嘴。
這樣長大的孩子,性格普遍偏內斂、謹慎,有分寸感。
而在“慈父嚴母”的家庭中,角色正好反過來。
爸爸溫和包容,而媽媽比較嚴格。
但由于孩子多是媽媽帶,而媽媽往往又承擔了日常瑣事的管教,孩子的生活習慣會比較好。
媽媽雖然嚴厲,但畢竟還是會心軟一些。
所以,孩子除了覺得媽媽嘮叨點、管得多一點,他性格還是偏外向些、也敢表達。
正因為他更有主見,不容易壓抑情緒。到了青春期,如果媽媽還是嚴厲壓制,那孩子會頂撞得厲害。
這時候的媽媽,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帶出來的孩子,實在“沒良心”。
二:關系親疏不同
在“慈母嚴父”的家庭里,媽媽大多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并給到安慰。
這時候,孩子若摔倒了、被罵了、受委屈了,第一反應,就是找媽媽哭訴。
爸爸往往是嚴厲的那個,說話少、態度嚴。他一旦出現,孩子容易緊張,甚至看見他來,就起身走開,
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和媽媽關系更親密,平時有說有笑。
而孩子對爸爸,會很有距離感。爸爸平時說的話,反反復復就那幾句:
“多吃點,不能挑食。”
“作業做完了沒有?考試考多少分?”
“要好好學習聽到沒有,將來才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
爸爸也會經常納悶:怎么孩子和媽媽說說笑笑,怎么一看見自己,就跟老鼠看見貓似的?
而反過來,在“慈父嚴母”的家庭里,爸爸常常是那個給擁抱、講道理、愿意傾聽的角色。
孩子跟爸爸的感情會好一點,甚至,還會聯合爸爸一起“對付”媽媽。
他會和爸爸站在統一戰線,說“媽媽管得太嚴了”、“媽媽太啰嗦了”、“媽媽好煩”。
這時候的媽媽,會很受傷,時常出現這樣的想法:“我真想一走了之,你們自己去過吧,看我不在,你們要過成什么樣!”
“費力不討好”,大概是這種家庭媽媽最大的感受。
三:責任感不同
在“慈母嚴父”的家庭里,爸爸是那個立規矩的人。
守時間、講信用、今日事今日畢等等,這些規矩沒得商量。哪怕是很小的事,做錯了也必須接受懲罰。
所以,孩子的責任感,是被外在壓力“逼”出來的。
長大后,他的性格往往會按規則做事,不太會挑戰權威,當然做事一般也干脆利落、不拖延。
但時間長了,孩子就不是發自內心地承擔責任,而是為了“服從權威”。
一旦這種“權威”消失了,他可能就會迷茫,或者為了“補償”而變得過于懶散。
而在“慈父嚴母”的家庭里,情況就有些不一樣了。
比如我一朋友,他就是“慈父”型。
他平時遇到事情,不會“命令”孩子去做,而是會更多地和孩子商量:
“這可怎么辦?”
“你有什么想法?”
孩子在爸爸面前很放松,雖然也會怕媽媽,但孩子的性格,還是挺外向的。
因為很多時候,他知道有爸爸“撐腰”,或者有爸爸和他一起被媽媽嘮叨,他也就沒那么害怕了。
在這樣的家庭里,雖然媽媽比較嚴格,但她的嚴,大多是在日常小事上。
比如不能挑食、不能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自己收拾書包衣服等等。
而這些小事,往往能培養孩子的很多好習慣。
所以,在這樣的家庭里,爸爸多寬容,媽媽日常管束,孩子反而在大事上,愿意承擔責任。
四:溝通方式不同
在“慈母嚴父”的家庭里,因為爸爸比較嚴肅,所以,他一開口說話,大家都不敢吱聲。
哪怕有反對意見,也只能委婉地說。
想頂嘴?
還是算了吧,沒那么大的膽子。
時間久了,孩子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他在爸爸面前,說話小心翼翼。即便受了委屈,更多時候,會憋著,因為害怕聽到“不許哭”、“你再哭試試”。
在這種溝通模式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后在人際關系中,也容易壓抑自己。
遇到問題,不敢表達真實感受,有時候會忍,有時候就委屈自己。
而在“慈父嚴母”的家庭里,畫風就不太一樣。
爸爸很多時候,還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孩子有什么事,愿意和爸爸說一說。
即使媽媽平時比較嚴厲,但有爸爸在旁邊,孩子也會覺得安心:“爸爸會和我站在一起。”
其實,我們教育孩子,不在于“誰慈誰嚴”,關鍵在于——我們的“慈”和“嚴”,有沒有一個度?
如果爸爸的“嚴”,不是簡單粗暴,而是穩重、有原則,那孩子,就容易建立邊界感和規則意識;
如果媽媽的“慈”,不是無底線溺愛,而是溫柔、堅定,那孩子,就能得到足夠的安全感。
這樣有溫度、又有邊界的教育方式,才是更值得我們追求的育兒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