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金融行業,已經迎來大分化的發展格局。
以證券行業為例,新一輪兼并重組正在進行。AMC系證券公司被中央匯金收編,民生證券與國聯系合并,海通與國泰君安重組。
對于信托業,行業分化趨勢已經是板上釘釘并且呈愈演愈烈趨勢,部分信托公司規模已經不足百億,而頭部則在萬億之上,雖然有虛胖成分在里面,但提出之后毅然不可小覷。
在眾多信托公司當中,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一直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本號也一直在保持關注 ,前段時間收到一個讀者的來信顯示,自己通過平安銀行購買的,由中誠信托管理投向華夏幸福的信托產品已經逾期一段時間,目前尚未有進一步明確的處置信息。
由此也將中誠信托置于聚光燈下,梳理中誠信托近年來的經營軌跡,可謂是如在鋼絲繩上舞蹈。不僅面臨房地產項目連環暴雷的沖擊,又需在資管新規框架下重塑業務邏輯。
毫無疑問,這家老牌信托公司正經歷著戰略轉型的"生死時速"。
一、財務數據背后的轉型張力
2024年,中誠信托無論是母公司還是合并口徑來看,中誠信托營業收入均實現了正增長。以合并口徑來看,報告期內實現收入29.0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63實現小幅增長。
從營業收入細項來看,收費費及傭金收入出現小幅增長。公允價值變動從-3.05億元下降至-2.28億元,其他業務收入從0.78億元增長至1.19億元,其他項基本保持不變。
從支出來看,信用減值損失從2023年的4.72億元上升到24年的7.46億元。在其他項目保持穩定或下降的時候,唯有信用減值損失增長幅度超58%。由此可見,中誠信托風險防控壓力依舊不小。
而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其在地產領域的暴雷多帶來的影響。2022-2024年叫你,中誠信托盡管營收總體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但是凈利潤卻是穩步下行,近三年分別為11.54億元、10.20 億元和9.36 億元。
這與標品信托業務擴張帶來的成本增加及特殊資產處置壓力密切相關。
二、風險事件暴露的治理短板
中誠信托的雷主要集中于房地產信托的風控失效。
2022年爆發的新能源3 號項目違約事件堪稱行業教科書級案例:價值26 億元的信托計劃因恒大系擔保方喪失履約能力,抵押物被政府無償收回6宗土地使用權,導致投資者本金兌付陷入僵局。監管調查認定,中誠信托存在未核查資金用途、未及時采取風險管控措施等多項違規,暴露出項目盡調流于形式、投后管理嚴重缺位的問題。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風險并非孤立事件。
2023年被披露的新能源5 號項目同樣因抵押物殘值僅剩四成、擔保措施形同虛設而違約,暴露出公司對關聯交易風險的評估存在系統性缺陷。
這些事件不僅導致投資者多次集體上訪,更引發監管部門對其"未充分履行謹慎勤勉義務" 的定性處罰,對于中誠信托的聲譽造成了較為大的影響。
目前,并沒關于上述項目的進一步報道,也無法掌握相關項目的處置情況,但從公開渠道已經搜不到24年以后關于新能源系列項目的報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曾經重倉房地產的央企信托公司,在2023年財報顯示,其自營資產分布在房地產的比例為28.85%,規模為67.49億元,受托管理資產用于房地產的比例為9.02%,規模為465.6億元。到了2024年,上述連個數據分別為65.51億元,28.23%和291.68億元,3.76%。
從比例來看,中誠信托用于房地產的似乎并不高企,但從絕對額來看,從460多億下降到近300億元,預示著中誠信托房地產壓降壓力依舊巨大。
三、轉型突圍的現實挑戰
面對困局,中誠信托在年報中坦誠:
當前國內經濟仍面臨國內需求不足,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及外部環境變化不確定導等問題,信托依然存在挑戰。
一是宏觀環境不穩定性加劇,實體經營風險向金融領域持續傳導;
二是房地產風險防范化解壓力。當前房地產風險項目仍面臨較大涉眾風險,后續投資人退出、輿情、維穩等壓力上升,協調處置難度加大,這一段話明顯能感覺到中誠信托的 壓力山大。
三是信托新業務盈利模式尚在探索。國內利率持續走低,非標債權類融資利差不斷縮窄,業務盈利壓力較大,行業內部分化趨勢加劇,市場份額加速向頭部信托公司集中,業務拓展難度持續提升。
相關數據和表述也能佐證中誠當下面臨的困境。
在固有資產數據一欄中,中誠信托自營資產不良率從2023年的6.35%上升至12.46%,基本就是翻倍。由此可見,中誠信托不良資產處置壓力繁重。
自營貸款客戶中 ,前兩名福建順華置業和重慶金陽房地產全部逾期,兩家企業貸款占比為2/3。穿透股權來看,順華置業實控人為中誠信托,可能是股權信托或者接盤的某一項目,金陽實控人為自然人。
不僅如此,2024年中誠信托黨委、紀委立項并成立課題組,查找廉潔風險點,分析產生原因,提出對策建議,深入開展化險承接房地產開發項目廉潔風險防控。這一項目的背景,是中誠信托響應中央政策號召,承接房地產開發項目,化解信托投資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秩序。梳理了有關風險點并提出對策建議 ,可以視為中誠信托化險的一部分。
選擇以標品信托為轉型突破口。通過組建30 人以上的專業團隊、建立三道信用評級防線、實施壓力測試機制,標品業務在2024 年實現翻倍增長。這種"以量補質" 的策略雖短期內提升了規模,但也面臨市場波動加劇的考驗——2024 年凈利潤下滑或與此相關。
四、破局之道,重塑業務格局
在財富管理領域,公司推出"誠嘉" 系列家庭服務信托,落地億元級保險金信托項目,但與頭部信托公司相比,品牌影響力仍有差距。特殊資產業務雖在破產重整領域取得突破,但如何將此類業務轉化為穩定利潤來源,仍需時間驗證。
值得關注的是,中誠信托業務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其標品信托規模在2024年達到5357.86億元,是2022年初的近20倍,受托管理資產規模達到7760.6億元。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
這種轉型雖帶來新的增長極,但也面臨市場波動風險。尤其是收益率的下降,讓整體業績承壓。當然,中誠也積極發揮信托優勢特點,服務做好“五篇大文章”,包括一些前瞻性謀劃布局等,還有破產重整服務信托和數據信托等新業務。
從有關數據來看,中誠信托的案例折射出整個信托行業的共性困境。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兌、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信托必須完成從"融資中介" 到"投資管家" 的角色轉換,這一場轉型注定不輕松。
反觀中誠信托,歷史風險的消化仍需時間,在風險旋渦與轉型陣痛中尋找平衡。盡管其在標品業務、普惠金融等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對于這家老牌信托公司而言,唯有在風險管控、戰略執行、生態構建三個維度實現系統性突破,才能在行業洗牌中贏得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