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28日夜,上海閘北的寒風裹挾著硝煙。日本海軍陸戰隊2000余人在鐵甲車掩護下,自公共租界北區越界筑路區域向西推進,目標直指國軍淞滬鐵路防線。幾乎同一時刻,日本"能登呂"號航母的戰機對閘北展開轟炸。第十九路軍在北四川路天通庵車站迎頭痛擊日軍,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就此爆發。
這場戰役不僅是中日軍隊在關內的首次大規模對決,更成為蔡廷鍇將軍及其第十九路軍的成名之戰。戰前,十九路軍向全國發出通電:"此地寸土,不能放棄!"1月30日,全軍再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國民政府隨即部署防務:十九路軍鎮守上海,中央軍第八十七、八十八師拱衛南京,同時遷都洛陽以示抗戰決心。
日軍速戰速決的計劃在十九路軍的頑強抵抗下破產。1月31日至2月1日,"加賀""鳳翔"兩艘航母抵滬,搭載32架攻擊機、16架戰斗機。日本海軍部將駐滬艦隊編組為第三艦隊,由"出云"號裝甲巡洋艦任旗艦,野村吉三郎中將接掌指揮權,陸戰第九師團及混成第24旅團待命增援。
面對日軍增兵,十九路軍迅速調整防線:歐壽年第78師主力調往吳淞、寶山,王維綱第61師推進至大場,沈光漢第60師接防閘北。整條防線依托蘇州河、市內溝渠及沿江炮臺形成立體防御。
2月4日,日軍發動第一次總攻。上午11時,13艘日艦與24架戰機轟炸吳淞炮臺。第156旅五團官兵奮勇還擊,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滕久壽少將左腕中彈后仍高呼"速還炮殺敵",最終被彈片擊中胸膛殉國。日軍企圖登陸時,翁兆麟旅長急令增援,官兵傷亡過半仍死戰不退,直至次日凌晨日軍暫停轟炸。
閘北戰場同樣激烈。日軍以鐵甲車掩護猛攻寶山路,國軍展開白刃戰,擊毀兩輛鐵甲車。2月5日,日軍增調20余門火炮配合空襲,第五團預備隊反擊得手。日軍兩次攻勢均被挫敗,天通庵路陣地雖遭損毀,但日軍未能突破核心防線。
2月6日,日軍第24混成旅團從佐世保出港。7日8時,24艘日艦轟擊吳淞,航母出動40余架飛機轟炸。南北炮臺火炮悉數被毀后,楊樹浦方向2000名日軍在鐵甲車掩護下撲向溫藻浜橋。第156旅四團八連在連長趙金生率領下死守陣地。激戰逾時后,八連傷亡過半,趙金生率40余人轉移至商店區,架機槍向日軍掃射。這一機動導致日軍隊伍混亂:后續部隊誤判中伏潰逃,先頭部隊以為遭伏也倉皇后撤。2000余日軍自相踐踏,最終死傷六七百人敗退。此戰創下40余國軍擊潰十倍之敵的戰例,英美報紙次日即以醒目標題報道。
2月7日下午,日軍放棄登陸吳淞計劃,轉而于8日凌晨在楊樹浦登陸。4000日軍攜坦克、裝甲車西進,13日更迂回至曹家橋南岸試圖包抄。在煙幕彈掩護下,日軍強渡溫藻浜,突破曹家橋防線。戰局驟然危急之際,十九路軍仍堅守核心陣地,為后續全國抗戰贏得了寶貴時間。
這場戰役中,第十九路軍以簡陋裝備對抗現代化日軍,創造出諸多經典戰例。從滕久壽少將的壯烈殉國到趙金生連長的機動破敵,將士們用血肉之軀詮釋了"寸土不讓"的誓言。雖然最終因兵力懸殊被迫撤退,但此戰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喚醒了全國抗戰意識。正如通電所言:"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四十壯士血戰兩千日軍的壯舉,永遠鐫刻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豐碑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