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曉龍 本報通訊員 王 冬
撫遠市赫哲族村民為游客表演傳統民族舞蹈。 王積信攝(人民視覺)
陽光正好,照在撫遠市黑瞎子島鎮南崗赫哲族村甘大姐家的小院里。面團在案板上翻滾,搟面杖發出輕快的節奏聲。赫哲族的甘大姐、滿族的趙姨、漢族的李嬸圍坐一桌,巧手翻飛間,一個個魚肉餡的餃子擺滿了蓋簾。
“攪餡要順著勁兒,這樣才彈牙。”甘大姐說著,把剛包好的元寶餃整整齊齊碼放好。后院里,老伴正摘著頂花帶刺的黃瓜:“這可都是待客的‘綠色專供’,客人就愛這口鮮!”
談笑間,手機鈴聲響起。“后天的赫哲主題親子房訂滿啦!”甘大姐笑著把手機遞給鄰居,“趙姐家還有空房,我這就推給您。”昔日漂泊江上的漁民,如今門口掛上了“民宿聯盟”的牌子。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帶動下,像甘大姐這樣的漁民轉型為民宿管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全村年均接待游客超4.2萬人次。
與此同時,10公里外的莫日根廣場上,一場名為“赫集”的少數民族特色文旅活動正火熱展開。一家樺樹皮畫攤位前,赫哲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紅帶著游客觸摸樹皮紋理:“早年我們赫哲人用這個記事兒,現在成了聯結八方客的寶貝。”
趙紅指著遠處的抓吉赫哲餐廳和民宿群說:“10多年前這里還是撂荒地,如今每周都有研學團隊的車載著天南地北的學生過來。”魚皮工坊里,漢族媳婦和赫哲族婆婆一起穿針引線;民俗體驗區里,廣東客商玩起了“魚王角力”“頂杠”等赫哲族傳統體育游戲……
傍晚時分,廣場中央燃起篝火,游客手挽手跳起融合了赫哲族舞步的集體舞,火光映亮了一張張汗津津的笑臉。撫遠創新文旅融合,依托民族團結助力旅游產業繁榮發展。3年來,超500萬人次游客在此感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從甘大姐家熱氣騰騰的餃子,到莫日根廣場的歡歌笑語,撫遠的故事印證著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當發展的紅利為各族群眾所共享,當文化的交融使心靈同頻共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便如邊疆沃土上的石榴花,灼灼其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6日 1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