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上半年的結束,各大車企紛紛交出了銷量“半年報”。六大車企2025年上半年銷量總和為879.29萬輛。同期,上汽則交出了一份充滿“新氣象”的答卷!
數據為證:僅僅今年6月份,上汽集團銷售整車36.5萬輛,同比增長21.6%;1-6月份整車批售205.3萬輛,同比增長12.4%。今年以來,上汽單月銷量實現同比“六連漲”,終端零售交付達到220.7萬輛。
面對新賽道這一未來,上汽更是大展身手。上半年新能源車銷量達到64.6萬輛,總體同比漲40.2%。面對當前“刀刀見血”的車市,上汽的這一數據顯得更為難得。
上汽,這家“搖籃”級別的汽車巨頭,面對汽車行業邏輯的徹底重構,沒有固步自封,更沒有隨波逐流,而是果斷“固本培元”“刀刃向內”,在堅守行業初心的基礎上,一手抓精準滿足用戶的需求,在安全的基礎上“拉滿”科技,并在多領域做到了行業頂流;一手抓上下游生態伙伴的共贏,打破一切不合理的藩籬,充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徹底打通企業內外部鏈條,實現“美美與共”,形成“五指攥拳”合力,實現“懂車懂你”的上汽。
攥拳第一招
大乘用車“破繭成蝶”
現在一個物理學名詞“熵增”,被越來越多用到社會領域。具體而言,一個封閉體系,如果既不內部變革,也不和外界交流,最后必然走向一潭死水。避免“熵增”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刻不停引入“活水”——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而如何引入活水,考驗著企業“頂層設計”的智慧。
毋庸諱言,作為一家走過70年歷史的老牌車企,上汽在此前的發展中,也不可避免受到“熵增定律”的影響,從去年8月開始的“大乘用車”改革,正是上汽的一場“頂層設計”。不但展現了上汽決心擺脫“熵增”魔咒,“固本培元”變革的決心,更是面向未來行業競爭的一張宣言書!
大乘用車板塊,整合了上汽乘用車(榮威、飛凡、MG)、上汽國際、研發總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5大關鍵業務單元,在組織整合、品牌定位、資源協同等多個維度來一次“大手術”,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實現從產品定義到供應鏈管理的全鏈條打通,是上汽應對行業變革、推動自主品牌崛起的系統性工程。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組織結構的變革,必然伴隨著人的變革。在整合過程中,上汽集團將干部競聘作為激活隊伍的“關鍵一招”,讓“想干事者有機會,能干事者有舞臺”成為全體員工的共識。競聘上崗改變的不僅是集團的組織架構,更使得集團的“精氣神”由此煥然一新,為在市場劈波斬浪積蓄了“彈藥”和動能!
既然是競聘,就要向“一團和氣”說不,讓“刺刀見紅”成為應有之義。近年來,上汽集團通過設立“首席工程師”等機制,持續加大內部領軍人才培養。同時,實施“百日百人”領軍人才專項招聘行動,快速集聚關鍵技術和營銷精英。目前,集團領軍人才庫規模較三年前已實現翻番,為技術攻堅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自2024年8月起,上汽集團推動干部競聘上崗工作,打破傳統國企“論資排輩”的桎梏,以此來深度激發團隊活力。這種活力,在“SAIC尚界”等重點項目中加速釋放,推動“SAIC尚界”合作項目跑出“加速度”,贏得合作伙伴“效率驚人”的贊嘆。此外,在汽車行業浪潮推動下,上汽集團的人才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研發人才占比提升至17.5%,軟件人才較五年前增長了近50%,高技能人才占比超過35%。
新的“精氣神”樹立了,效果自然立竿見影!在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上,上汽集團首次向媒體全面梳理自主品牌矩陣,賦予每一款品牌全新定位,其中自然也包括大乘用車板塊!
按照集團規劃,榮威品牌以“滿足美好生活向往的國民車”為定位;MG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同時發力,在海外市場,依托上汽Glocal(全球+本土)戰略,利用先發技術優勢,為用戶提供車型“全家桶”。智己汽車,定位高端智能電動領軍者,是上汽品牌向上的踐行者、創新技術的先行者,行業時尚前沿黑科技,智己品牌都會先行先試。
這么多的品牌雖然各有定位,但汽車研發底層邏輯,必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果各自為政,難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和機會的延誤。在全新的大乘用車理念下,各品牌的核心研發資源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集中統一協調,避免了以往“重復造輪子”帶來的無謂內耗,集中優勢兵力攻關,實現資源共享,大幅提升研發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在智能化用戶體驗層面,上汽深諳“閉門造車”行不通,大乘用車體系積極擁抱開放合作,與頂尖的生態伙伴進行共創。以智能座艙為例,上汽正在與華為、阿里巴巴、OPPO、火山引擎等一系列科技巨頭深度合作,引入其強大的語音交互、生態應用、場景引擎能力。而這種引入,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結合上汽對汽車場景和用戶需求的深度理解,進行深度定制與融合開發,實踐“走進用戶心,上汽最懂你”的信條。
智能化競爭的核心戰場之一是AI能力。榮威選擇與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的“豆包”大模型展開深度戰略合作。未來的全新榮威“AI汽車”,將具備強大的場景化主動服務能力。系統可實時感知天氣、路況、用戶習慣等多維度數據,自動適配場景需求,讓汽車不僅“聽得懂”,更能“想得深”“學得快”,為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體驗同時,也顯示上汽深耕AI的決心。
大乘用車體系的建立,是上汽“刀刃向內”改革決心的體現,它打破了內部的“部門墻”和“品牌墻”,初步實現了研發資源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為后續產品力的持續提升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技術底座。這是其“攥拳”的關鍵一步。
攥拳第二招
科技為利劍,鑄就星辰大海
大模型已經成為汽車顯學,背后是智能化和電動化滾滾浪潮不可阻擋。行業不乏追求炫酷概念和短期噱頭的現象,如何守住造車“初心”尤為珍貴。面對行業變局,上汽堅決不搞“花架子”,而是一步一個腳印,以科技的力量,展現上汽的造車“定力”。
無論車廂的裝飾有多么豪華,也無論融合了多少黑科技,“安全”應該永遠是一輛汽車的底線。面對市場的矚目,上汽在這兩個方面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背后是長期深厚科技積累,更離不開“安全,是平權的底線”這一核心價值觀!
如何將撞車的風險降到極低,傷害程度降到極???上汽依托自身深厚技術積累,構建了一套獨有的“三部曲”體系,實現從“鋼筋鐵骨”的被動防護,到“防患未然”的主動智能:在不怕撞的階段,上汽構建了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數字智能技術,通過全維立體防護來保護乘員;不會撞的主動安全,則是全棧自研中央協調運動控制VMC和線控執行系統,實現對車輛運動軌跡的控制,實現安全保障從99%向99.999%的進化;最后的萬分之一,上汽以引領未來的主被動安全相結合的應對方案,守護“萬一撞了也不怕”的這份安心。
面對智駕行業的各種旋渦,上汽沒有“因噎廢食”,而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擁抱智能化。同時,針對各種智駕技術各有千秋的現實,上汽并不追求單一技術路線的“獨木橋”,而是打造開放的智能“全家桶”。通過自研與合作并舉的方式,整合行業頭部技術資源。
“全家桶”里,包括與多家行業巨頭合作,覆蓋從L2到L4的輔助駕駛系統;與各種品牌手機生態適配的智艙系統;可實現線控轉向、原地掉頭等功能的智能底盤系統。同時努力搭建更多交互平臺,讓用戶聲音轉化為產品基因。
電池,是新能源車“三電”核心之一,電池安全,幾乎是新能源車安全的核心。每當發生電池自燃事故,總是牽動著社會的神經。而2026年開始的電池“不起火、不爆炸”新規,正是為了回應市場的這一核心關切。對于電池安全,上汽制定了高于國標30%的安全標準,進行了6倍于國標時長的極限測試,旗下“魔方”電池累計交付超50萬臺,達成行業唯一“零自燃、零熱失控”安全表現。
固態電池以其安全和動力方面的雙重優勢,被稱為“皇冠上的明珠”。對于這一長遠的未來技術制高點,上汽展現出“敢為人先”的魄力,今年4月10日上汽之夜活動上,上汽向行業內外宣布,新一代固態電池將在2027年裝車。一旦這一目標實現,不僅是上汽的成就,更是新能源產業的一次飛躍!
合資板塊是上汽的重要支柱,對上汽今天的成就功不可沒的同時,也因歷史關系的錯綜復雜,成為本輪改革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在這一輪變革中,上汽全面審視用戶需求,自主賦能合作基礎上,中外方團隊深度合作參與研發、定義產品,不但做“接受者”,也做“輸出者”,開創“合資2.0”的新紀元。
以上汽大眾為例:今年四月,上汽大眾首款融合上汽全新座艙技術的奧迪新品牌AUDI E5 Sportback亮相上海國際車展,剛一亮相,其全新的“AUDI”車標就引起了業界內外關注——標志的革新,不僅僅意味著全新品牌的橫空出世,更體現了上汽集團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轉變。是變革后的上汽,實力躍升的生動注腳!
攥拳第三招
“美美與共”,全面開放共贏
時光回到1990年,上海汽車拖拉機聯營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標志著上汽一個全新階段的開啟,“桑塔納”轎車的國產化率達到60%,年產能從3萬輛提升到6萬輛。
同一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上,針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相處,寫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十六字箴言。其中“美美與共”是箴言的核心,意在鼓勵不同文化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礎上,相互借鑒,攜手共贏?!吧K{”轎車的輝煌,表明“美美與共”是上汽寫在骨子里的基因。
企業是社會的重要組織,不同文化間的“美美與共”,同樣適用于企業。上汽,正在打破傳統的“門戶之見”,在“平權”思想的大旗下,尊重多元技術路線,以此構建“健康共生”的產業生態,為“攥拳”發力提供關鍵支撐。
例如,積極主動地與不同領域的巨頭建立長期、深度的戰略聯盟。除了本文前述的合作外,還在芯片、操作系統、核心零部件(如電池材料、電機電控)、充換電基礎設施等領域廣泛布局戰略伙伴關系。這種合作不再是簡單的買賣或項目制,而是深入到技術聯合開發、標準共同制定、數據共享、資本聯動的層面,已經超越了單純“造好車”的層次,在“懂車懂你更懂生態”的目標下,共同構建跨產業、多技術融合的“新汽車生態1.0”。
正所謂“獨行者快,眾行者遠”。汽車行業一些百年巨頭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就是通過和上下游產業鏈“大小伙伴”們錯綜復雜的合作關系,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技術與資源的共享,不但“同安樂”,而且“共患難”,形成“抱團”文化,以此構建信任默契,共享行業紅利。變革者上汽,也正走在這樣一條康莊大道上!
具體而言,在聯合前文所述“大伙伴”——各行業巨頭的同時,上汽也深知,健康的產業鏈離不開廣大中小供應商“小伙伴”的穩定支撐。為此,上汽通過技術協同、金融支持、數字化提效及綠色轉型等舉措,系統性賦能中小供應商,彰顯了其作為行業“鏈主”的責任擔當同時,也贏得了供應商的信任與長期合作意愿,提升了整個體系的抗風險能力和協同效率。
彰顯擔當的智慧,除了惠及上游供應商,還有下游經銷商:以上汽乘用車為例,目前正推進“能力生態賦能體系”落地,同時通過動態返利機制、供應鏈金融支持等手段助力合作伙伴降本增效。通過構建“授人以漁”的賦能框架,旨在讓經銷商不僅通過現有政策獲得市場紅利,更依托數據驅動工具與標準化運營體系,逐步實現從“被動接單”到“主動獲客”的能力升級。
尾聲
汽車產業的轉型之路道阻且長,喧囂的市場中,充斥著各種紛紛擾擾。回望這大半年的革新,上汽的底氣在于:在巨變中守住了“固本培元”的定力(死磕技術、打磨體系、夯實品質);在變革中展現了“敢為人先”的勇氣(擁抱AI、發力固態電池、堅定開放生態);更依托數十年造車積累的深厚“家底”和對汽車產業規律的深刻認知。
“五指攥拳”的戰略,正將分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將內部的壁壘推倒,將外部的伙伴拉近。通過整合業務部門、追逐前沿科技、開放生態構建等實操,共同推動“上海智造、中國品牌、全球品質”的持續進化與升維。
上汽集團這場“活水”轉型,正在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升級突圍,提供一個值得深入觀察的樣本。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