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風日產N7(參數丨圖片) 五十天大訂大定破2萬臺,刷新合資品牌純電車型的銷量紀錄時;當馬自達EZ-60訂單破3萬,成為小爆款時,汽車市場出現一個明顯的信號:在自品牌強勢崛起、新勢力成為頂流的時代,曾被唱衰的合資品牌正以超預期的動作開始全面反攻。
眾所周知,在新能源浪潮中,主流合資車企歷經了多年動蕩和調整。但今年上半年合資品牌普遍呈現出明顯的回暖態勢,其中,一汽豐田、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廣汽豐田等頭部合資企業均實現同比正增長。
具體來看,一汽豐田銷量達37.78萬輛,同比增長16%;廣汽豐田累計銷售34.48萬輛,同比增長2.58%;一汽-大眾銷量43.61萬輛,同比增長3.5%。豐田品牌上半年在華銷量突破83.77萬輛,逆勢增長6.8%;上汽大眾終端銷量52.3萬輛,同比增長2.3%;別克品牌銷量增長66.05%,凱迪拉克更是暴漲257.73%
毫無疑問,在市場份額一度跌破30%的至暗時刻后,合資品牌用實打實的銷量證明了自己堅韌的生命力。在筆者看來,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行業競爭持續內卷,合資品牌價格也都開始下探。從去年開始的一口價,直到今年依舊在繼續。以合資B級車市場為例,曾經價格高昂的車型如今紛紛給出了大幅優惠。蒙迪歐起售價降至12.58萬,別克君威一口價低至10.69萬起售,本田雅閣低配裸車價降至13.48萬,豐田凱美瑞起售價也僅為13.78萬……
過去多年的品牌積累,讓合資品牌在品牌形象、技術積累和產品品質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價格的降低進一步提升了其性價比,使得消費者在購車時更愿意將合資品牌納入考慮范圍。
另一方面,流量不斷稀釋,消費者的注意力也在不斷被分散,消費開始出現分層。沖動、追新的消費者選擇諸如小米、新勢力等企業。而隨著智能駕駛在上半年被按下暫停鍵,也有部分消費者的購車邏輯開始回歸理性,發現市場上其實選擇很多。
因此,當市場從追求流量走向更理性的多樣性選擇,以大眾系、豐田系和通用系為代表的主流合資品牌,在這輪汽車消費調整中展現出更強韌性。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合資品牌放下姿態,全面擁抱中國三電智能化技術。合資品牌們拿出來更多誠意的產品,將產品定義權交給中國,和中國科技巨頭合作,順應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需求。
比如在上海車展期間,上汽大眾、通用別克、一汽豐田、本田中國、凱迪拉克、上汽奧迪、等合資品牌,都在發布會上重點介紹了和Momenta的合作。再比如,豐田實施RCE(中國首席工程師)體制,把產品功能定義權由全球用戶交到中國用戶手中,新一代漢蘭達和賽那開放完全本土化。“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合資品牌們找到了電動化轉型的最佳路徑,銷量反彈就并不意外了。
當然,此刻半年的成績只是暫時的,合資品牌在電動化轉型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愈發焦灼,自主崛起,新勢力強勢,都是合資繞不開的挑戰。合資品牌們準備好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