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接連發生國內高考生及高中畢業生疑似被誘騙至緬甸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殘酷的個案,撕開了電詐犯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頑固面紗,更暴露出其在全球化和技術迭代背景下驚人的流變性與適應性。
自2023年7月中國與緬甸、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組織部署新一輪聲勢浩大的打擊跨境網賭電詐專項行動以來,已取得非常大的成果。然而,高壓之下,電詐犯罪并未銷聲匿跡,而是開啟了危險的“變形記”與“大遷徙”。一方面,犯罪技術手段加速翻新升級。詐騙平臺和工具日益多樣,詐騙過程呈現出“接觸周期長、詐騙環節多、手段多重疊加、跨平臺實施”的復雜特點。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犯罪集團充分利用國內短視頻平臺及社交媒體精準算法和廣泛觸達的條件,編織極具迷惑性的“暴富神話”和“高薪陷阱”,對涉世未深、求職心切的年輕群體進行精準“圍獵”。陜西高考生失聯,很可能就是這種線上“誘捕”模式的殘酷注腳。
另一方面,犯罪版圖正經歷危險擴張與轉移。面對中緬嚴打高壓態勢,部分之前活躍于緬北、妙瓦底地區的犯罪集團向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回流倒灌”,尋求新的“避風港”。更有甚者,已將觸角伸向中東、太平洋島國等更遠區域,試圖開辟新的犯罪“飛地”。與此同時,詐騙目標也在悄然變化。由于國內反詐宣傳力度加大和民眾警惕性提高,加之犯罪成本被推高,部分電詐集團開始不斷調整詐騙對象,不斷變換犯罪腳本話術,企圖逃避打擊,增加執法難度。
“百足之蟲”何以不死?跨國網賭電詐犯罪為何能在持續高壓打擊下找到生存空間?其根源深植于三重復雜土壤之中。首先國際犯罪產業鏈深度固化且靈活。跨國電信網絡犯罪已非零星作案,而是形成了從“豬仔”招募販賣到贓款洗白的完整、嚴密且高度專業化的上下游產業鏈。這條“黑色產業鏈”具有極強的地域轉移和模式復制能力。跨國執法打擊力度的加大,雖然提升了犯罪難度,但客觀上也暫時推高了“豬仔”等“犯罪物料”的“黑市行情”,這種暴利誘惑反而可能刺激犯罪活動在短暫蟄伏后周期性反彈,或加速其向治理更薄弱的新興地區擴散。
其次,部分東南亞地區治理孱弱形成“犯罪洼地”。緬甸北部長期處于地方武裝割據狀態,中央政權管控失效,形成事實上的“法外之地”。即便在打擊行動后,緬甸東南部如妙瓦底等地區的電詐犯罪活動仍未停止。柬埔寨、泰國等國部分地區也存在監管漏洞或執法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治理薄弱區域為犯罪集團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與“避風港”。
再次,國內發展不平衡與社會治理短板不容忽視。年輕學生被騙失聯事件,投射出我國在快速發展中仍需正視的內部社會治理問題。面對就業機會有限,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平衡,部分青年群體教育文化水平受限,社會經驗匱乏,尚未建立起健康、理性的價值觀和財富觀,易受“一夜暴富”“躺賺高薪”等扭曲價值觀的蠱惑。犯罪集團正是精準地利用了這些年輕人的迷茫、焦慮和對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將其誘入陷阱。同時,部分網絡平臺在內容審核、風險預警、用戶保護等方面的主體責任落實仍有提升空間,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伙在國內強監管下向境外不斷擴散轉移的過程,也說明內部治理的持續強化是遏制犯罪外溢的關鍵。
莫信街頭點石術,謹防網海釣金鉤。年輕學生被騙失聯之痛,是警鐘,更是動員令。根治電詐毒瘤,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國一域之事。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早已超越了一場單純的國家間執法合作戰役。它是一項關乎人民財產安全、社會和諧穩定、青年未來發展的保衛戰,更是一場在全球化數字時代重塑健康社會心態、筑牢全民精神防線的重大工程。唯有以持之以恒的精神斬斷跨境黑手,以制度鐵網封堵犯罪漏洞,以教育之光驅散價值觀迷霧,方能從源頭上鏟除電詐滋生的土壤,讓罪惡之手無所遁形,讓青春的夢想不再蒙塵,在安全的港灣中揚帆遠航。(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亞問題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