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關系與軍備控制談判(下)
2.軍備控制談判與美蘇關系的重大變化
隨著美蘇戰略態勢的變化,美蘇之間的對話逐漸恢復和增加。
從美國方面來說,里根政府的強硬態度始終遭到盟國和國內的強烈批評。在70年代末,西歐、特別是西德就表示出對美國在其領土上部署中程導彈極不情愿的態度。當時的西德總理、北約"雙重決定"的倡議者施密特后來曾說,他對美國人把中程導彈這種"只殺死波蘭人或德國人的武器稱為'戰術'武器"極為反感。里根政府執政后,西歐各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核和平運動,各國首都的游行示威此起彼伏,有時參加者多達幾十萬人;他們的口號包括:"要和平,要中立","退出北約","美國佬滾回去"等;一批英國婦女為反對美國在英國格林漢康芒空軍基地部署導彈,在該基地外安營扎寨數百天,產生廣泛影響。在和平運動影響下,西德等國議會在批準部署中導時頗為勉強。美國國內也出現大規模的要求凍結核武器的運動,波及40多個州,得到一批國會議員的支持。1982年一批美國科學家提出"核冬天"理論,認為大量核武器爆炸所掀起的塵埃和大火引起的濃煙可遮擋陽光數月之久,使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大地封冰。這進一步推動了反核和平運動。同年,遏制蘇聯政策的首倡者凱南和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等政界知名人士要求美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當里根政府認為美國的實力已顯著增強,來自蘇聯的威脅已經減少,并且已經開始在歐洲部署中導時,便主動提出改善美蘇關系。1984年初里根表示,高層磋商是美蘇關系的經常性組成部分,呼吁兩國坐下來討論現存分歧。
從蘇聯方面來說,加劇同美國的對抗本不符合其國家利益。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退出中導談判和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也是無可奈何之舉;要從根本上改善孤立處境,仍必須同美國對話,問題只是在什么時間和什么條件下恢復對話。到1984年夏末,里根連任總統的前景已經明朗,蘇聯在9月1日發表契爾年科的談話,表示愿同美國現政府進行誠實而認真的談判。月底,葛羅米柯在參加聯合國大會以后應邀前往華盛頓與里根會晤。這是里根就任總統近四年來首次會見蘇聯高級官員,標志著美蘇關系開始走向松動。同年12月,戈爾巴喬夫作為蘇共中央主要負責人之一訪問英國時明確表示,蘇聯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經濟和加快科技進步,所以蘇聯迫切需要和平。與里根同樣強硬并且與其關系密切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判斷,戈爾巴喬夫是一個"可以與之打交道的人"。1985年3月12日,也就是戈爾巴喬夫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二天,美蘇軍備控制談判按預定計劃在日內瓦恢復舉行。幾個月后雙方的立場逐漸接近。談判中的關鍵問題是美國的戰略防御計劃。美國堅持從實力地位出發,不放棄該計劃的研究和試驗。蘇聯堅持把削減戰略核武器和中程導彈同停止實施戰略防御計劃聯系起來,力圖阻止美國在空間軍備競賽中最終取得優勢。與此同時,美蘇兩國官員還就中東、阿富汗、中美洲等地區熱點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會談。
1985年11月,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在日內瓦舉行首腦會晤。這是1979年以來首次美蘇首腦會晤。雙方除簽署一些具體的協議以外,還一致同意:進行首腦互訪,承諾永遠不打核戰爭,接受進攻性核武器各削減50%的原則,謀求達成關于中遠程核武器的臨時協議。由于1986年發生了雙方相互逮捕從事間諜活動的對方人員的事件,預定在美國舉行的首腦會晤改于10月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舉行。在這次會晤中,雙方幾乎就軍備控制問題達成原則協議,最后受阻于戰略防御計劃。會晤為以后軍備控制談判的突破準備了條件。戈爾巴喬夫以其靈活的態度在會晤中占居主動地位。里根一方面因其強硬立場而在輿論面前顯得被動,一方面因未與盟國協商就幾乎與蘇聯達成重要協議而加重盟國對美國的疑慮。
1987年2月28日戈爾巴喬夫主動在一項聲明中建議,美蘇兩國以雷克雅未克會晤達成的消除歐洲中程導彈的諒解為基礎,單獨就中導問題達成協議。這表明,蘇聯同意將中導問題與有關戰略防御計劃的爭端脫鉤,并接受西方提出的消除歐洲中導的"零點方案"(意即把歐洲中導削減到"零"的水平)。該方案最初來源于1977年施密特提出的"低水平均勢"的設想,1981年11月美國在日內瓦談判中正式提出,曾遭蘇聯拒絕。1982年5月美蘇談判代表還曾提出把雙方中導削減到較低的相同水平的折中方案,即"林中散步方案",也遭到雙方政府拒絕。蘇聯接受歐洲中導零點方案后,有關各方迅速解決了余下的兩個問題。一是蘇聯主張同時消除歐洲短程導彈,美國以部分短導不屬于美國為由加以拒絕。1987年8月西德表示同意在消除中導的同時消除導彈為西德所有、核彈頭由美國控制的短導。歐洲中導零點方案由此發展為包括消除全部歐洲中導和短導的"雙零點方案"。二是蘇聯曾主張美蘇在歐洲以外各保留100枚中導,但反對美國將其部署在可打到蘇聯本土的阿拉斯加。
中國、日本等國則反對美蘇在亞洲保留中導。后來蘇聯提出消除全部中導,得到美國贊同,零點方案遂具有全球性質。1987年12月戈爾巴喬夫訪美。這是14年來蘇聯最高領導人首次訪美。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簽署中導條約,規定禁止生產和試驗所有射程為500-5500公里的導彈,三年內全部消除雙方的這類導彈,消除有關這類導彈的所有設施,相互進行嚴格的核查。中導條約是美蘇達成的第一個裁減、而不僅僅是限制核軍備的條約,并且消除了雙方一個級別的全部核武器。根據條約規定,此后幾年里,美國銷毀了867枚導彈和彈頭,蘇聯銷毀了1836枚導彈和3136枚彈頭。簽署中導條約是戰后美蘇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開端。西方輿論認為,蘇聯已開始不那么具有威脅性了,這標志著美國在冷戰中接近取得勝利。
戈爾巴喬夫在訪美前夕出版的專著《改革與新思維》中,集中闡述了他在1986年2月蘇共二十七大上提出的"新的政治思維"。他認為:核時代的到來使人類社會進入了重大的轉折階段,出現了各國相互依存的趨勢。軍備競賽、世界的軍事和政治現實以及依然存在的傳統政治思維妨礙各國進行合作,因而必須樹立新的政治思維。新思維的出發點是理解普遍的相互依存,它的核心是承認全人類的價值高于一切,它的基本原則是核戰爭不可能成為達到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目的的手段。所以,必須把道德倫理作為國際政治的基礎,使國際關系人性化、人道主義化、非意識形態化;尊重各國人民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權利;解散軍事集團,建設共同的"全歐大廈"。新思維的提出標志著戈爾巴喬夫對蘇聯過去的對外政策觀念作了帶有根本性的修改,反映了蘇聯由于內部原因已無力為維護既存世界格局而承受軍備競賽的沉重負擔,意味著蘇聯將不可避免地放棄某些既得利益。蘇聯對外政策的變化對后來歐洲和世界局勢的演變產生重要影響。這種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所希望的。
中導條約簽署后,美蘇關系在1988年進一步改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話增加。美蘇首腦舉行了兩次會晤,外長接觸頻繁,軍隊首腦進行會晤和互訪,各個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加強。二是裁軍勢頭加強。中導條約得到批準,削減戰略武器談判加緊進行,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將單方面裁軍50萬人,并從東歐和蘇聯歐洲部分削減1萬輛坦克等常規軍備。三是熱點地區普遍降溫,特別是有關各方達成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協議,蘇聯軍隊開始撤離阿富汗。隨著美蘇緩和的發展,東西方各國之間的關系都有所改善,因而1988年是東西方關系出現從對抗轉向對話、從緊張轉向緩和的轉折性變化的一年。
1989年5月,上任不久的美國新總統布什(1924- )發表演講,宣布美國將對蘇聯實行"超越遏制"的新戰略。布什認為,幾年來蘇聯內外政策發生的變化是美國長期執行遏制政策的結果;美國現在的目標已不僅是簡單地遏制蘇聯的擴張主義,而是謀求"使蘇聯融合到國際社會中來",即引導它同過去決裂,發生持久、深入的體制性變化;只有在蘇聯進一步大規模裁減軍事力量,更加開放和民主以及采取切實步驟與西方合作以后,美國才會采取與蘇聯相當的實際步驟;為此,西方必須保持足夠的軍事實力,加強美、歐、日三邊聯盟。這表明美國對蘇政策的重點已經從在蘇聯和東歐以外加以遏制轉向鼓勵它們內部的社會演變,并將利用蘇聯內部的演變使世界格局發生有利于西方的變化。
在蘇聯的新思維和美國的超越遏制戰略的背景下,隨著蘇聯內部的演變,美蘇關系在1991年年底以前發生進一步的重大變化。1990年9月,布什和戈爾巴喬夫在赫爾辛基宣布兩國正在開始建立"新的伙伴關系"。這表明美蘇關系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已不再是在冷戰中相互對峙與爭奪的對手。發生這樣的變化主要是由于蘇聯已不具有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同美國抗衡的實力與意志,不得不在廣泛的領域主動或被動地按照美國的意愿與其合作,因而它們并不是實力與地位均等的伙伴。由于這些變化,美蘇關系的重要性顯著下降,逐漸失去對許多重大國際問題的決定性影響。這意味著戰后初期形成的雅爾塔體系正在走向終結。
與此同時,裁軍談判的進程進一步加快。1989年1月歐安會續會決定,授權北約和華約成員國于3月在維也納舉行歐洲常規軍備談判,取代已進行15年的中歐裁軍談判,談判涉及的范圍從中歐擴大到全歐洲。1990年11月舉行的歐安會巴黎特別首腦會議上,北約和華約各國簽署《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規定了雙方在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脈的限制區域以及各個分區內可保留各類常規武器的限額,美蘇在上述區域內的武器數量在各自集團內所占的最高比例,統一后的德國的軍備限額等。條約的簽訂是裁軍領域的重大突破。它的內容反映了西方在70年代中歐裁軍談判中提出的均衡裁軍的原則,蘇聯的常規軍備將作大幅度裁減,而北約、特別是美國在多數項目上尚未達到限額。這是與美蘇關系以及東西方關系的重大變化相適應的,反映了雙方新的力量對比。條約簽訂時華約已瀕于瓦解,不久便正式解散。
中導條約簽訂后,削減戰略武器談判進展順利。1991年7月底戈爾巴喬夫和布什在莫斯科簽署《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規定雙方削減50%戰略核武器,將每一方擁有的戰略武器運載工具總額限制在1600件,核彈頭總額限制在6000枚。1993年1月初布什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931-)在莫斯科簽署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決定在10年內將雙方的核彈頭削減2/3,即減至每方3000-3500枚。美國的戰略防御計劃隨著軍備控制談判的進展并由于其本身的技術、經濟等原因而不斷縮減。1993年5月美國正式放棄戰略防御計劃,改為著重研制地面反導彈防御系統。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