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9日深夜,漆黑的長崎上空傳來引擎轟鳴。崇明籍飛行員徐煥升駕駛著僅有的兩架“馬丁139WC”轟炸機之一,在缺乏護航、導航設備簡陋的絕境中,向日本本土撒下百萬傳單——“爾國侵略中國,罪惡深重。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將變為千噸炸彈?!边@場二戰期間反法西斯陣營對日本的首次空襲,成為中國空軍勇毅精神的早期見證。近九十年后的今天,當中國空軍以超過200架轟炸機、70余架預警機、近2000架現代化戰機的龐大規模雄踞亞洲之巔,歷史的回響與現實的震撼交織成一幅壯闊畫卷。
一、規模躍升:從“紙彈”到鋼鐵洪流
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空軍僅有314架作戰飛機,經淞滬會戰、南京戰役后更損失慘重,遠程奔襲日本本土堪稱“赤手空拳”的悲壯冒險。而今,中國空軍的蛻變令世界側目。據美國國防部2023年《中國軍力報告》披露,解放軍空軍現役戰機已突破3150架,涵蓋殲-10、殲-15、殲-16、殲-20等全譜系機種,規模直逼美國空軍的4000架。其中轟炸機群以200余架轟-6系列為骨干,配合70余架空警-500、空警-2000預警機編織的“空中神經中樞”,構建起覆蓋西太平洋的戰略打擊與指揮網絡。而近2000架第四代以上戰斗機(包括殲-10C、殲-16等主力型號)與隱身殲-20的組合,更使中國成為全球少數擁有完整空中攻防體系的國家。
二、技術突圍:從“移花接木”到自主創新
徐煥升遠征前,曾從中德運輸機上拆下定向儀改裝至轟炸機,并自創電文密碼,方得突破技術封鎖。這種自力更生的基因,在當代結出碩果。殲-20隱身戰機已實現多戰區常態化部署,其低空機動性與超視距作戰能力在東海、南海對峙中屢次驗證。2023年珠海航展上,殲-20與殲-16的協同演訓引發全球矚目——前者展示“落葉飄”等高難機動,后者掛載超遠程空空導彈,印證了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的研判:“中國戰機在隱身技術與電子戰領域正迅速縮小與美軍的差距”。更值得關注的是運-20戰略運輸機的量產,其貨艙裝卸效率與航程指標,使中國空軍首次具備洲際戰略投送能力,為“亞洲第一”的地位奠定基石。
三、體系作戰:從單機突襲到全域聯動
1938年的空襲中,徐煥升機組僅靠目視導航穿越東海,投彈后全憑勇氣返航。而今中國空軍的戰斗力已躍升至體系化層級。2023年5月,一架殲-16在南海上空以“高速逼近、導彈鎖定”的壓迫性姿態攔截美軍RC-135偵察機,迫使后者轉向撤離。這場交鋒背后,是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數據鏈系統的無縫協同。同年中俄西伯利亞聯合演習中,殲-16與蘇-35成功完成復雜電磁環境下的編隊突防,標志著中國空軍跨入“聯合全域作戰”新階段。而向印尼出口殲-10C、與巴基斯坦聯合研發“梟龍”等舉措,更凸顯其區域影響力已超越單一軍事范疇。
四、未來已至:從追趕者到規則定義者
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曾警示:“中美軍事技術競爭的時間窗正在關閉。”印度《歐亞時報》則預測,中國空軍將在2035年與美國平起平坐,2049年問鼎全球。這一判斷源于中國航空工業42萬科技人員的龐大根基——其規模超過印度斯坦航空15倍,支撐著六代機、高超音速武器等前沿項目的快速推進。當印度“光輝”戰機耗時40年才勉強服役時,中國已實現從殲-20到殲-35、從渦扇-10到渦扇-15的迭代跨越。2025年南海多機種聯合演習中,殲-20、殲-16與運-20的遠海攻防鏈,或將重新定義亞太空權格局。
從徐煥升駕駛馬丁轟炸機孤膽穿越東海,到今日殲-20編隊巡弋遠洋;從拆裝零件解決導航難題,到六代機研發步入沖刺階段——中國空軍用三代人的奮斗,將“亞洲第一”的稱號刻入現實。然而比規模更值得銘記的,是那份深植血脈的勇氣:正如1938年出征前,徐煥升與戰友們寫就遺囑,義無反顧地飛向未知長夜。這份精神,才是這支空中力量真正的脊梁。當2000余架戰鷹列陣云霄,它們不僅守護著和平,更延續著一個民族從苦難中淬煉出的尊嚴與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