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約4500米,氧氣含量僅有海平面的60%。在這種嚴酷的低氧環境中,雪雀已繁衍生息數百萬年,而約2600年前遷徙而來的樹麻雀,也成功生存繁衍。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揭示,雖然同處高原,但這兩類親緣關系相隔數百萬年的鳥類,在心血管系統的演化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01
兩條進化之路
研究團隊對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白腰雪雀、棕頸雪雀與高海拔樹麻雀的心血管適應特征。
結果顯示,高原樹麻雀相比低海拔的樹麻雀,增加了心臟相對重量(心臟與體重比例)和心肌纖維的面積。高原樹麻雀通過心肌肥大來增強泵血能力,成為高原心血管適應的“擴建派”。
相比之下,雪雀并沒有通過增大心臟體積來適應低氧,而是依賴高度發達的心肌毛細血管網絡,顯著提升了氧氣的擴散效率,成為心血管適應的“精裝派”。
▲兩種雪雀以及高、低海拔樹麻雀心肌細胞大小以及血管密度比較
進一步研究發現,兩種雪雀的心血管特征高度相似,而與樹麻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這表明雪雀在數百萬年的進化史中,通過對微觀結構的“精雕細琢”,完成了對高原環境的適應;而樹麻雀在相對短暫的定居時間里,更依賴器官層面的“應急式”調整。
這種因高原定居時間長短導致的適應策略差異,并非鳥類獨有。例如在哺乳動物中,后引入高原的家養動物(如羊、豬)也常出現心臟相對重量增加的特征,而高原動物(如羊駝、美洲駝、鹿鼠)中甚少出現心肌肥大的表型。
▲兩種雪雀以及高海拔樹麻雀的心血管表型主成分分析,顯示出不同的心肌表型適應策略
02
心肌肥大的“開關”
研究團隊通過心臟轉錄組分析,在調控心肌細胞生長的核心通路中找到了調控心肌肥大的關鍵線索:關鍵基因IRS2和AKT1在雪雀中表達水平極低,而在樹麻雀中顯著升高。
為了驗證這一機制,研究團隊在雞胚心肌細胞中利用血管緊張素AngII誘導心肌細胞肥大,來模擬低氧誘導的心肌肥大,并通過小RNA降低
IRS2
AKT1的表達。結果發現,心肌細胞的肥大反應被顯著抑制。
這些結果揭示,雪雀通過關鍵基因的沉默避免了心肌肥大,如同關閉了調控心肌細胞生長的核心通路的“開關”,阻止了心肌細胞過度生長。該調控通路也是控制小鼠以及人類心肌肥大的主要通路。
這意味著,鳥類在高原飛行時激活的“低氧適應開關”,和人類心臟肥大的調控開關相同。盡管鳥類和人類演化路線不同,但心臟應對壓力的核心機制早已定型。
▲A、
AKT1以及
IRS2在調控心肌細胞生長的核心通路中參與心肌細胞生長的過程;B、
AKT1以及
IRS2的功能驗證
為適應飛行的極端代謝需求,鳥類進化出了高效的心肺系統,其低氧環境下的心肌適應機制展現出顯著的多樣性。這些自然選擇的解決方案,為人類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生物學模型,尤其在氧利用效率、缺血耐受和代謝調控方面具有重要啟示。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03
作者:佘惠晌 孟凡偉 屈延華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