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呂虹 發自北京 7月15日,南都記者從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獲悉,自今年1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正式施行以來,今年首批畢業的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中,已有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
會議現場,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郝彤亮重點介紹了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三年以來的相關情況。截至目前,已建設了3批共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支持高校、企業、國家實驗室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
郝彤亮介紹,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推進。自2022年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以來,目前已在推動培養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評價重建,強化校企接續培養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計劃推動超半數工程碩博士培養單位自主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將學院在讀研究生占全國工程碩博士在校生比例,由目前的近4%提升至20%。
培養流程上,構建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新機制。
核心能力培養方面,通過建課程、抓導師、選課題、強實踐進行。圍繞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提供5100多個來自產業一線的研究課題,作為工程碩博士開展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而校企聯合建成的300多個工程師技術中心,則為工程碩博士在真實環境中開展科研創造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標準實現重建。法律層面,今年1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正式施行,將實踐成果與學位論文并列,都可以作為碩博士申請學位答辯的基本內容。制度層面,發布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基本要求,打破“唯論文”評價壁壘,明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具體形式、流程標準。
如何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組織體系的機制化建設?郝彤亮表示,下半年教育部將正式發布《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并根據標準要求,試點啟動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認證工作,完善工程碩博士產教融合培養機制,引領帶動更多單位自主建設卓工學院,建立多級聯動、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培養新體系。同時,高質量推動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4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更好服務區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對于實現常態化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郝彤亮強調,加大培養改革的推廣力度,讓產教融合培養從小范圍的試點探索,轉變為人才培養大范圍的共識行動。培養改革不僅要向所有工程碩博士推廣,同時要向全部67個專業學位類別和本科教育推廣。要找準各領域產教融合培養結合點,創新聯合培養機制,構建分類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精準對接;要從數萬名專項試點工程碩博士培養,逐步輻射數百萬名工科本科生培養,引領工程教育變革。
南都記者在通氣會現場獲悉,在校企共同努力下,首屆專項試點工程碩士整體實現高質量就業——首屆專項試點2100多名工程碩士畢業去向落實率92%,其中留在本企就業的29%,留在本領域其他企業的42%,合計留企率71%。
此外,教育部還組織有關高校聯合企業,聚焦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研制工作指南,匯總發布《工程碩博士培養標準匯編(第二卷)》,3年來舉辦了4期校企導師研修班,培訓校企導師2000余人;圍繞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企業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提供5100多個來自產業一線的研究課題,作為工程碩博士開展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校企聯合建成300多個工程師技術中心,為工程碩博士在真實環境中開展科研創造有利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