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的上海車展,一個頗具戲劇性的場景,為后續的故事埋下了伏筆: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出現在了合作伙伴上汽集團的發布會上。
他當場向上汽喊話,要求為即將到來的新品牌「尚界」備足產能,并放出預言,其首款車型銷量將會「大爆」。這番表態,無疑是一次公開的「軍令狀」。
這份底氣并非憑空而來。公開信息顯示,為了「尚界」,華為和上汽首期就投入了 60 億元,并組建了超過 5000 人的專屬團隊與一座專屬工廠。在當時,這對「豪華組合」究竟會兌現出怎樣的產品,成為了行業內的一大懸念。
現在,尚界 H5 正式亮相,答案開始揭曉。
除了備受矚目的智能化配置,余承東也曾強調過,產品在被動安全和車身結構等傳統領域做了重點投入。這勾勒出了尚界 H5 的基本輪廓:它試圖將上汽的整車制造經驗,與華為的智能技術方案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結合,其目標直指 15 萬-25 萬元的主流市場。
一個傳統巨頭的轉身
第一眼看到尚界 H5,很難用「驚艷」來形容。它的設計語言傳遞出一種高度的克制與務實,完全沒有當下新能源車型熱衷的夸張線條和激進元素。
無論是與問界 M5 神似但處理得更圓潤的前臉燈組,還是為了可靠性和家庭用戶便利性而保留的傳統門把手,所有細節似乎都在服務于一個目標:打造一輛不會犯錯、能被最廣泛用戶接受的大眾化產品。
這種務實的設計理念,最直觀地體現在了車身比例上。尚界 H5 采用了典型的「短前懸、長后懸」設計,目的非常明確——將內部空間最大化,并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大的后備箱。
現有信息顯示,尚界 H5 的車身長度在 4.8 米左右,與問界 M5 相近,軸距卻超過了問界 M7 的 2820mm。汽車博主@孫少軍在體驗過后表示,其后排足以輕松容納三名成年人,「能實現真三座」。這對于中國家庭用戶而言,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賣點。
不過,這種成熟的平庸之道和對中國用戶需求的精準拿捏,也讓外界產生了一個疑問:對于一個全新品牌,如此快速地拿出一款成型產品,它的設計到底從何而來?
答案指向了華為的合作伙伴——上汽集團。據《21 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尚界 H5 并非從零研發,其原型車正是上汽內部一款代號為 ES39 的榮威旗艦 SUV。這解釋了其設計中的「上汽味」,同時,也揭示了項目高效推進的秘密。
▲ ES39
▲ 尚界 H5
尚界 H5 源自上汽的整車平臺,這引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在這次合作中,上汽集團扮演的究竟是怎樣的角色?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將時鐘撥回 2021 年。
在那一年的股東大會上,時任上汽董事長陳虹面對「是否會與華為合作」的提問,給出了一個在當時引發巨大爭議、卻也代表了傳統車企巨頭普遍心態的回答,他將這種合作比作將「靈魂」交給對方,而自己只剩下「軀體」。
這番「靈魂論」清晰地表明,作為彼時中國車市連續 18 年的銷量冠軍,上汽有足夠的底氣和驕傲,去主導自己的智能化轉型之路。
然而,市場的變化遠比想象中更迅速、更殘酷。僅僅三年之后,支撐這份驕傲的基石開始動搖。
▲上汽旗下的飛凡汽車
2024 年的年度銷量數據顯示,上汽集團銷量同比下滑了 20.07%,其維持了長達 18 年的中國車企銷量第一的寶座,正式被比亞迪超越。
比銷量滑落更嚴峻的,是盈利能力的危機。根據上汽集團正式發布的年度報告,其在 2024 年的歸母凈利潤為 16.66 億元,同比驟降 88.19%。近九成的利潤蒸發,暴露了其在新能源轉型遲緩、合資品牌優勢減弱下的巨大壓力。
危機往往是變革的催化劑。在新的管理層帶領下,上汽的戰略思路開始出現明顯轉變,開放合作成為新的主題詞。上汽集團現任總裁賈健旭在公開場合的表態,最能代表這種變化:
一個人走一萬步,不及一萬個人走一步。
如今的上汽,已經從過去相對封閉的自主研發心態,轉向了更務實的產業協同模式。尚界項目,正是這一新戰略下最重要、也最堅決的落地。此前被反復提及的 60 億元首期投資和 5000 人專屬團隊,正是上汽將開放理念轉化為行動的證明。
而賈健旭在上海車展上回應余承東的那句「上汽躬身入局,一定會拿出最好的資源支持尚界成功」,徹底宣告了「靈魂論」的終結。
一場「科技平權」的豪賭
上汽提供了堅實的「筋骨」,那么,華為又為這具軀體注入了怎樣的「靈魂」?答案直指其最核心的競爭力:一整套完整的智能技術解決方案。
這套方案的核心,由三部分構成:業內公認體驗領先的鴻蒙智能座艙、華為 ADS 4.0 輔助駕駛系統,以及作為「眼睛」的、與旗艦車型問界 M9、尊界 S800 同規格的 192 線激光雷達。
對于 ADS 4.0,華為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其進化的意義:這是一次從「95 分到 100 分」的沖刺。當行業大部分玩家還在解決智駕「從不可用到可用」的問題時,華為已經開始琢磨如何讓它「好用」。
在官方演示中,在上海陸家嘴這樣的地獄級路況,ADS 4.0 無保護左轉成功率能達到 98%;在信號丟失的地下停車場,它可以實現多達五層的路徑記憶。正是這些解決用戶痛點的能力,構成了用戶口中的口碑基礎。
而尚界 H5 最具顛覆性的一點,就是將這一整套技術下放到了 20 萬以內的價格區間。作為鴻蒙智行重點打造的「親兒子」,未來尚界車型還可能獲得途靈底盤等更高級別的技術賦能。
不過,手握技術底牌的尚界 H5,前方的道路也并非一片坦途。
內部的挑戰,源于華為和上汽這兩大「巨人」的合作模式。尚界 LOGO 中醒目的「SAIC」字樣,已經表明上汽在合作中擁有極強的話語權。未來在產品定義、渠道歸屬等核心問題上,雙方如何高效協同、避免內耗,將是外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外部的挑戰則更為直觀。15-25 萬的 SUV 市場堪稱一片「血海」,這里早已盤踞著比亞迪宋、小鵬 G6、零跑 C11、樂道 L60 等一眾強悍的對手,甚至還有豐田 RAV4 這種月銷近 2 萬輛的燃油車「常青樹」。
尚界在銷量上的壓力,隨著鴻蒙智行「年銷百萬」目標的提出而變得更為具體。數據顯示,聯盟上半年銷量剛過 20 萬,要完成目標,下半年每月存在近 8 萬臺的巨大缺口。而除問界外,智界 S7 等車型的銷量表現平平,這讓尚界 H5 能否成為第二個增長極,顯得至關重要。
而尚界 H5 的每一個對手,都在成本、品牌心智或補能體系上構筑了自身的護城河,想憑借技術優勢從中突圍,依然需要經歷一番殘酷的市場肉搏戰。
面對內外的雙重挑戰,尚界 H5 的破局之路在哪里?答案或許就藏在它看似平平無奇的設計和「科技平權」的核心理念之中。
盡管它的外觀被指過于普通,但這在追求最大用戶公約數的主流市場,并不算是一種劣勢。尚界主動放棄了用激進設計去博取眼球,而是將所有資源和賭注,都壓在了用戶真正常用的體驗上。
實際上,這種打造國民級爆款的思路,恰恰深植于上汽集團的基因之中。回顧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史,上汽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成功定義了當時的「國民神車」。
從 80 年代的桑塔納,到 90 年代的帕薩特,再到 21 世紀初統治 MPV 市場的別克 GL8,上汽一次又一次地精準捕獲了不同時期中國家庭的核心需求。
如今,尚界 H5 的誕生,可以被看作是上汽在新時代,聯合華為這一技術外援,再次向「國民神車」寶座發起的一次沖擊。只不過這一次,驅動「神車」的核心引擎,從可靠的發動機,換成了先進的智能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