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珊姐姐來到揭陽旅行時,特意前往城市地標揭陽樓參觀。站在這座漢式城樓前,39.3米的高度與130米的寬度帶來的視覺沖擊讓人震撼——覆檐如展翼,組拱似疊浪,屋頂?shù)妮喞陉柟庀鹿蠢粘鲂蹨喌幕【€,難怪它會成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樓前廣場上,青銅寶鼎與“揭陽樓”三個鎏金大字交相輝映,國學大師饒宗頤題寫的樓名透著厚重的文化氣息。
參觀時,我對眼前宏偉的揭陽樓的前世今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查閱相關資料,有一段關于“樓址變遷”的介紹讓我好奇:原來如今矗立在榕江畔的揭陽樓,其最初的源頭竟在30多公里外的潮州古城。最早的揭陽樓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潮州主持修建的。這讓我不禁疑惑:一座始建于潮州的樓,為何會“遷徙”到揭陽,還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地標?帶著這份疑問深入探尋,才發(fā)現(xiàn)這座樓的故事,恰是解開潮汕地區(qū)千年城市變遷的歷史。
唐代的嶺南,在中原人眼中仍是“蠻荒之地”,而潮州作為粵東重鎮(zhèn),是中原文化南傳的重要節(jié)點。當時的文人習慣以“揭陽”代指整個潮州府,這種地域概念的泛化,與歷史上的行政沿革密不可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揭陽便是南海郡下轄的古縣,轄區(qū)涵蓋今潮汕、梅州及閩南部分地區(qū)。盡管后來行政區(qū)域幾經(jīng)拆分,“揭陽”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始終在粵東大地留有印記。
韓愈被貶潮州刺史時,雖任期不足一年,卻為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他在《別趙子》中寫下“我遷于揭陽,君先揭陽居”的詩句,這里的“揭陽”顯然指的是潮州。據(jù)地方史料記載,正是韓愈在任期間,于潮州東山(今筆架山)主持修建了揭陽樓。這座樓最初或許只是簡單的觀景臺,卻因韓愈的文人身份,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意義——它既是地方官員瞭望城防、體察民情的據(jù)點,更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的象征。
唐代的揭陽樓,在形制上或許并不宏偉,卻承載著“以文治化”的理想。韓愈在此召集士子講學,傳播儒家思想;文人雅士登樓賦詩,將嶺南的奇山秀水寫入詩篇。樓前的韓江如練,帆影點點,見證了潮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的繁華。那時的揭陽樓,是潮州城的文化制高點,它的存在,讓“揭陽”這個古老的地名,在唐代的文化語境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隨著時代變遷,揭陽樓的位置也發(fā)生過移動。宋代以后,為了更貼近城市中心,揭陽樓被改建至潮州內(nèi)城南門。此時的它,功能逐漸從文化地標轉向城防設施,與潮州城墻融為一體,成為守護城池的“眼睛”。明清時期,潮州城多次修繕,揭陽樓也歷經(jīng)重建,但始終未離開潮州城的范圍。直到近代,隨著城墻的拆除和城市的變遷,這座承載著千年記憶的古樓才逐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文獻中的零星記載,供后人追思。
時間來到21世紀,當人們再次提起揭陽樓時,它的坐標已經(jīng)轉移到了30多里外的揭陽市榕城區(qū)。2010年,一座氣勢恢宏的漢代風格建筑在榕江之畔拔地而起,這便是復建的揭陽樓。這座新樓并非古揭陽樓的原址復建,卻以更宏大的規(guī)模、更鮮明的文化符號,延續(xù)了“揭陽”二字承載的歷史記憶。
為何要在揭陽復建揭陽樓?這背后是對地域文化根脈的追尋。1991年,揭陽從潮州分設為地級市,成為潮汕地區(qū)的新興城市。年輕的城市需要文化認同,需要歷史根基,而“揭陽”作為粵東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正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紐帶。復建揭陽樓,既是對古揭陽文化的致敬,也是對城市精神的塑造——它告訴人們,這座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揭陽時代;它的文化,與整個潮汕地區(qū)一脈相承。
現(xiàn)在揭陽樓的選址,頗具深意。榕城區(qū)是揭陽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榕江穿城而過,與潮州的韓江同屬粵東水系,仿佛兩條血脈,將兩地緊密相連。新樓的設計以漢代建筑為藍本,高逾30米,采用高臺基、大屋檐的形制,斗拱飛翹,氣勢磅礴。樓前的廣場上,矗立著巨大的青銅寶鼎,鐫刻著“揭陽”二字,彰顯著這座城市對歷史的敬意。也讓人們明白:揭陽樓的“遷徙”,不是割裂歷史,而是對文化脈絡的延續(xù)。
如今的揭陽樓,已成為揭陽市的城市名片。清晨,晨練的市民在廣場上打太極、跳廣場舞,樓前的榕江波光粼粼,充滿生機;夜晚,燈光璀璨,揭陽樓的剪影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成為市民休閑、游客打卡的勝地。每年的文化節(jié)、廟會等活動在這里舉行,古老的地名與現(xiàn)代的生活交融在一起,讓“揭陽樓”不再只是一個歷史符號,而成為融入城市血脈的文化基因。
潮汕地區(qū)向來有“潮汕一家親”的說法,潮州、汕頭、揭陽三地,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共同構成了獨特的潮汕文化。古揭陽樓在潮州,見證了潮汕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新揭陽樓在揭陽,承載著潮汕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兩座樓(盡管古樓已不存)如同文化鏈條上的兩個節(jié)點,串聯(lián)起潮汕地區(qū)的過去與現(xiàn)在。
站在現(xiàn)在揭陽樓前,眺望榕江滾滾南流,這條江,曾見證過古揭陽的舟楫往來,也曾承載過潮汕先民下南洋的夢想。如今,它依然在流淌,正如揭陽樓所象征的文化脈絡,從未中斷。從潮州筆架山到揭陽榕江畔,一座樓的變遷,是一部濃縮的潮汕文化史,它告訴我們:歷史或許會改變建筑的位置,但永遠改變不了文化的根脈;城市或許會劃分行政邊界,但文化的共生與交融,永遠是推動地區(qū)發(fā)展的力量。揭陽樓,這座連接兩地的地標,將繼續(xù)矗立在潮汕大地,見證著潮汕地區(qū)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訴說著一個關于傳承、創(chuàng)新與共生的永恒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