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一早,在苗橋鎮韓閣村的農田里,大型噴藥機轟隆前行,按照4行玉米與6行大豆的規律間距,分兩次完成化學除草工序,生產現場一派繁忙。
今年,苗橋鎮種糧大戶趙鵬在韓閣村300畝土地上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這種種植模式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和光能利用率,保障玉米不減產的同時多收獲一季大豆,實現“一地雙收”的經濟效益。
眼下,趙鵬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里正值化控和化學除草階段,一壟壟豆苗郁郁蔥蔥,一排排玉米蒼翠健壯,豐收的歌謠已在風中醞釀。
“玉米和大豆套種在同一塊田里,玉米產量不變,還能多收一二百斤大豆,算下來增收好幾百元!”趙鵬介紹,他今年采用的是“4:6模式”,即4行玉米配6行大豆套種。這種模式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的邊行優勢,擴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間,通過調控行株距,實現玉米種植密度與凈作相當,大豆種植密度達到凈作的70%左右,是傳統間套種技術的創新發展。
頂著炎炎烈日,市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張薔新、韓海軍一行,趕到韓閣村指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間管理,推廣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以科技服務賦能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大豆兩片復葉、玉米7至9片葉”“病蟲害防治及時,長勢很好”“玉米密度適宜,大豆密度略高”……農技專家們深入田間認真查看大豆、玉米長勢情況。目前,趙鵬的田里玉米畝均約4500株,大豆畝均超過1萬株,長勢都非常好。
“一直以來,大豆和玉米就存在相互爭地的矛盾,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韓海軍介紹,近年來,我市立足本土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深挖糧食增產潛力,通過技術指導、種子免費、政策補貼等方式調動農戶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積極性,提高糧油作物產量,促進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兒在秋糧。今年,我市在穩定凈作大豆面積47萬畝的前提下,依托家庭農場、種植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完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3.7萬畝,實現大豆玉米協同高產、收益不減,助力糧油生產提質增效。
“經過農技專家研討并結合生產實際,我們推薦適宜永城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主要為‘4:4模式’(4行玉米:4行大豆)和‘4:6模式’(4行玉米:6行大豆)。”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張薔新說,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手段,是降低大豆和油料對外依存的重要選擇。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先后制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相應的品種、帶寬、株距、田間管理收獲的全程機械化等技術模式,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全流程扎實開展技術指導,充分發揮復合種植模式優勢,推動從單一耕作到“一地雙收”,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推進玉米和大豆兼容發展、協調發展,既在田間地頭譜寫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篇章,又為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作出永城貢獻。
“當前正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化控、化學除草高峰,除了噴霧時須在玉米帶和大豆帶間設置隔離裝置,防止藥液飄移造成藥害,后期管理較之凈作沒有不同。”張薔新表示,接下來,市農業農村局將緊盯關鍵農時、關鍵技術、關鍵要素,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有效統籌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發展,全力以赴將農田的內在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切實把“豐收在田”變現為“豐收到手”。
來源:永城融媒官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