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專家指導農戶田間管理。商丘日報融媒體記者 邵群峰 攝
盛夏時節,綠滿田疇。日前,記者在睢陽區高辛鎮金莊村采訪時看到,一架植保無人機低空掠過綠浪翻滾的農田,細密的藥霧均勻灑向茁壯成長的玉米苗。一旁的田坎上,被當地群眾稱為“開飛機的土專家”的楊夢龍正手持無人機操作器,時刻關注著飛行情況。
“不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各類現代化農機裝備咱都有。”楊夢龍既是無人機手,也是高辛鎮志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我們實現了從精準播種、智能施肥到高效噴藥、自動收割全流程自動化作業。”
志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擁有先進的農機設備和專業團隊,包括拖拉機、旋耕機、風送式打藥機、履帶式植保機等機械30余臺,以及17臺植保無人機,可直接管理農田2萬畝,不僅可以為周邊農戶提供高效便捷的土地托管和農機服務,而且多次前往周邊城市甚至遠赴海南等地開展飛手服務。除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睢陽區一些種糧大戶也配備了植保無人機、智能水肥一體化機等高效農業設備,成為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
為提升農業生產效能,睢陽區不斷拓展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通過智能化手段為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保駕護航。目前,全區建有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點4個,配備有自動蟲情測報燈、氣候監測儀、重大病害智能監測儀、田間可移動實時監測設備和數據傳輸、匯總、分析等軟硬件設施設備,形成了聚點成網、全面覆蓋的防治格局。
三分種,七分管。連日來,睢陽區緊扣農時、科學施策,分派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全方位指導農戶做好化控、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管工作。農技專家巧妙地將復雜的專業術語轉化為接地氣的大白話,確保農戶能輕松理解、精確掌握,為秋糧豐產豐收夯實基礎。
在睢陽區包公廟鎮種糧大戶趙雷的田地里,成片的玉米在微風輕拂下輕輕搖曳,綠油油的大豆則整齊地穿插于玉米行中間,長勢喜人。
“今年我種了150畝地,采用的是4行玉米和4行大豆的復合種植模式。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這幾天正使用智能水肥一體化機對玉米進行滴灌追肥。”趙雷說,預計每畝地能收獲玉米1300多斤、大豆150斤,相比單純種植玉米每畝地將增收400多元。
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只是睢陽區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縮影。近年來,睢陽區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積極探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新路徑,通過創新機制、培育新型主體、強化政策支撐等有力舉措,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難題,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夯實基礎。
來源:商丘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