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佩環,今年93歲,在黨78年!”擲地有聲地的話音未落,王佩環敬了個標準的軍禮,眼神中透露著堅毅。
出生于1932年的她,曾經參加了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提起曾經抗戰的故事,再對比如今的和平生活,她內心感慨萬千。
她緩緩回憶道:“當時,11歲的我隨母親從山西投奔父親,得知父親正在參軍抗日,母親受到父親的影響,也光榮加入到共產黨的隊伍中,成為了一名八路軍。而我,當時才11歲,也循著父母的腳步,成為了野戰軍隊伍里的小八路。”
很難想象,在特殊年代,不止成年人,就連孩童心中都胸懷守衛家鄉、保家衛國的思想。猶如一團小小的火苗,在日后的抗戰中,在王佩環的心里燃起愛國愛家的熊熊火焰,熱烈赤誠。
輾轉找到父親 才知“開染坊”是假革命是真
就像回到了小時候,大家都喊她“小佩環”,說起過去的事情,王佩環眼中泛著光。她激動地說:“當時我和媽媽在老家過不下去了,鬼子進村燒殺搶掠,不得已,我們娘倆去投奔父親。當時據說父親在山東開染坊,我和媽媽從山西的老家定襄縣出發,輾轉了多日,才在山東省壽張縣(現今為山東省聊城市的陽谷縣壽張鎮)找到了父親。而真的到了當地,才得知父親并不是開染坊,而是參加了八路軍,在前線指揮抗日作戰。”
1943年,時年11歲的王佩環與母親一同從山西老家躲避戰亂,投奔父親,她們母女二人,當時并不知道父親在山東的具體工作,一路跋涉,下了火車輾轉騎馬,一路顛簸著躲避戰亂,才在冀魯豫老革命抗日根據地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父親,王佩環這才得知,父親在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的參謀長,一直在抗日前線指揮戰斗。
當時,她的父親王曉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八團二旅參謀長。雖然小佩環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父親,但在戰爭年代,舍小家為大家是常態,父親始終在前線,她則和母親在后方配合支援前方,這時的小佩環見到父親的次數屈指可數。
“當時見父親一面非常不容易,因為父親需要在前線指揮打仗,所以在那段時間,我總是和隊里的其他人待在一起,因為我年齡小,機靈活潑,凡事搶在前、干在前,大家都很喜歡我。”王佩環回憶說。
她的母親,受到她父親革命信仰的影響,也加入到八路軍的隊伍中,成為抗日野戰軍留守處的指導員,組織婦女為前線提供生活所需物資。
“父親在前線打仗,母親在后方帶領婦女們趕制軍鞋,一大摞的軍鞋最后會用牛皮紙整整齊齊的仔細包裹起來,送上前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一邊比劃著雙手,一邊描述著當時母親和其他留守后方的婦女們,一針一線親手縫制軍鞋的場景。
如今,講起戰爭往事,她依舊神采奕奕。“當時我凡事走在前、干在前,從不退縮。我也想為革命做工作啊,非常期盼成為八路軍小戰士,當時大家開心的喊我‘小佩環’。”王佩環笑著說。
正因為性格好,活潑機靈、膽子大,小小年紀的她,最初承擔著站崗放哨、傳遞情報的任務。她不懼怕陌生環境,在人生地不熟的革命根據地,在沒有汽車等像樣的交通工具的艱苦條件下,單純靠走路來回傳遞信息。
“當時送個情報要走十多里路,那時候也沒覺得苦,不覺得困難,有一次還不小心從土坡上掉下來過,也沒哭,我就拍拍身上的土,再爬上去,繼續趕路。”王佩環回憶說,“我送情報沒失敗過,圓滿完成任務,這樣堅持了一年多。”
“當時領導都信任我,想著不能半途而廢,一定把條子(信息)揣好,不能弄丟,送到對接的領導手里才行。”王王佩環說。
她還記得,有一次在轉移根據地的時候,因路途顛簸,撞到了石頭,差點翻車,那時用的還是膠皮轱轆車,炊具不小心從車上掉下來,掉進了冰冷的河水中,這時王佩環沒有猶豫,立馬跳入到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很快抓住了炊具,搶回來一口大鍋。
“當時我12歲,看到鍋碗瓢盆掉到河里,非常心急,不顧一切的跳到河水里,雖然嗆了兩口水,還是搶回來一口鍋,事后還受到了領導表揚嘞!”王佩環笑著說。
在抗戰期間,物資緊缺,他們謹遵八路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踐行“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優良傳統,即使需要到老鄉家借所用物品,也是完完整整的有借有還。
年幼的她深知八路軍隊伍物資緊缺的現狀,才會不顧一切的搶炊具,沒多想就跳進了冬日的河水中,雖然衣服都被冰冷的河水浸透了,但她的勇敢博得大家的敬佩,也受到了組織的表揚。
加入宣傳隊 為革命事業豐富文化生活
從一名小情報員到文藝骨干,王佩環一直在組織的培養下,為革命事業出力。1945年8月,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舉國歡慶。后來,國民黨與紅軍戰士展開對峙,原本已遭受過抗日戰爭鐵蹄踐踏蹂躪的大好河山,已不堪戰爭摧殘。
在1946年元旦,大家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年聯歡會,首長們熱情的講起了紅軍戰斗故事。戰火硝煙的革命時期,犧牲流血、顛沛流離都是常態,但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通過這次聯歡會也思考過、踐行過,部隊文藝工作者所應該承擔的和可能承擔的任務是什么。
1946年2月至8月,當時,持續的緊張作戰狀態,戰士們日益疲憊,為了鼓舞戰士們作戰士氣,組織上希望能夠以文藝節目滿足干部士兵們的精神需要,豐富他們的文藝生活。而恰巧,期間臨近“五一”勞動節,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在“五一”勞動節,拿出一臺像樣的節目來,為士兵們鼓舞士氣。
但是作戰隊伍中只有男同志,隨軍家屬中雖然有些女同志,但非常有限。這時為數不多的女同志都自愿報名了,隨軍讀書的干部子女也悉數報名,其中就有王佩環,她也主動報名,從此,王佩環正式進了宣傳隊,她開始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小情報員轉換了身份,成為了一名宣傳隊隊員。
進了宣傳隊并不代表直接上臺演出,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學習,如何更精進文藝表演水平。為了使宣傳隊的業務水平有所提高,縱隊首長決定讓宣傳隊去承德,向冀熱遼軍區的勝利劇社去學習。
(王佩環 1945年拍攝)
到了承德后,看到聯歡、排練、演出,大家開了眼界,不禁感慨終是“百聞不如一見”。在《憶戰友——記冀魯豫戰場上的文藝兵》一書中有記載,“1946年8月底,在保衛張家口戰役之時,時任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羅瑞卿政委對一縱隊十分關懷,專門邀請了曾為黨的七大演出過《白毛女》的當時的魯藝文工團,當時的華北聯大文工團來到前線進行慰問,演出歌劇《白毛女》。大家抓住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仔細揣摩,上了堂實際的藝術課。”
不久后,大家帶著組織的關心期待,進入到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去學習。離開了部隊,他們在晉北山區的廣靈縣南加斗村開始了學習生活,但后來因為張家口失守,華北聯大奉命轉移到冀中平原。
從1946年10月到1947年3月,雖然前后只有短短半年時間,但這批來自野戰軍的文藝新兵受到了大家的關心關愛,文藝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戰時年代,那時的喜慶場面格外少,以至于大家對歡欣鼓舞的場景記憶尤為深刻。王佩環也不例外,時至今日,提起當時的才藝表演,她依舊記得排練、表演樣板戲,慶祝戰爭取得節節勝利的喜慶場面。
“當時扭秧歌非常努力,最后還把腰扭傷了。”王佩環回憶道。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這點傷在她看來,算不得什么。至今,她腿上還留有一處傷疤,那是在艱苦條件下,被蚊蟲叮咬后,沒有及時處理傷口,只能用柴火燒燼的草木灰燼敷在傷口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道傷疤。
這些艱苦往事,王佩環輕易不拿出來說,她認為先苦后甜,正因為八路軍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才打贏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才最終迎來新中國的建設。
軍民魚水情 人民擁護才取得戰爭勝利
“曾經去老鄉家借東西,那時候我年紀小,都是我去,我覺得老百姓非常擁護八路軍。”王佩環回憶說,“現在看著我們祖國發展得這么好,希望祖國越來越好,我住在美麗的濱海新區,我非常的幸福。”
后來,她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見證了中國從戰亂到和平發展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1952年,我開始入朝作戰,當時在十九團做保密員,作曾思玉(開國中將)的保密員,在朝兩年多后,就回國復員了。”她說。
復員后,最初,王佩環在長春汽車制造廠工作,后來回到山西工作,在1979年轉到秦皇島工作,直到1981年,王佩環到天津濱海新區工作,在當時的老工業局機械配件廠當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直至退休。
(王佩環 1963年拍攝)
回憶起小時候的故事,王佩環總有幾個難以忘懷的場景縈繞腦中,即使過了半個世紀,依然記憶清晰。“那時父親最早是參加山西的犧盟會(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帶著幾塊銀元就去了太原,參加了犧盟會和決死隊(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這都是共產黨領導的,父親就這樣參加了革命。”
如今王佩環的晚年生活十分安靜愜意,早上5點準時起床,6點出門,與老姐妹在約定的小廣場上“集合”,出門遛彎回來吃早飯。沒事的時候,她喜歡看天津新聞、天津日報,關心國家大事,她知道,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馬上要來了,她內心十分感慨,也十分期待看到這一幕。
在采訪的四五個小時里,雖然已經93歲高齡,但王佩環精神飽滿,說到激動處,身體不自覺靠前,軍裝上佩戴的軍功章熠熠閃耀,沉甸甸的勛章述說著老人不凡的過往。就像她自我評價的那樣,她凡事走在前、干在前,不甘落后于別人。
在八路軍隊伍中,雖然是八路軍干部的子女,但并沒有因為父親是前線指揮作戰的領導就受到特殊照顧,反而王佩環時刻謹記,一定要進步,不能落后,要給父親爭光。
戰時打仗保家衛國,和平時期建設祖國,時至今日,她家四代從軍,為國家的發展奉獻了幾代人的力量。就像王佩環自己說的那樣:“當兵就成了我們家的傳統,就有了傳承,一定要為黨、為國家建設貢獻點力量。”
一個人的成長史伴隨著國家的發展史,王佩環的參軍愛國故事就是時代發展的脈絡,后來,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烙下了時代印記。
戰爭的殘酷在王佩環心里也留下印記。當時在老革命根據地,她身邊熟悉的牛叔叔,最后不幸因病犧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沒能見到家人。在戰亂時期,大家并不知道他家的詳細地址,即使知道,沖破重重阻礙再遞信給他的家人,也是為時已晚。在抗戰前線彌留之際,未能見到家人最后一面,這在當時的戰況下,應該也是常態。
如今隨著王佩環記憶中的老領導、老戰友一一離去,她悉數叫得上名字的人,已化作塵埃,成為一段崢嶸歲月里記憶中的往事,但王佩環并沒有因年事已高就忘記了他們,在她的口中,我們能夠清晰得到這些人的戰爭往事,王佩環記得清他們為國為家的故事。
談話間,在王佩環老人布滿皺紋的眼角,細微漾開的一絲深刻的波紋中,讓人看到時代賦予人的力量,那是飽經歲月緩緩浮起的一抹慰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