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緣未必能抵過歲月,有些親戚走著走著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撒貝寧在節目里說過:“親戚是上帝給你找的朋友,朋友是你給自己找的親戚。”這話聽著挺暖,可擱在現在,多少有點站不住腳。
你看逢年過節回老家,那些曾經一起長大的堂兄弟姐妹、叔伯嬸子,坐在一起除了問“工資多少”“孩子考得咋樣”,好像就沒別的話說了。
老祖宗常說“一筆寫不出兩個姓”,血緣本該是最親的紐帶,怎么就越來越淡了呢?細琢磨琢磨,這背后的根源,其實就藏在日子的變化里。
一、“貧富差距”扯開了距離,忘了“親戚不共財,共財斷往來”的老話
《增廣賢文》里早說過“親戚不共財,共財斷往來”,可現在的問題是,就算不共財,貧富差距擺在那兒,親戚間的心思也容易變。前陣子回老家參加表哥的婚禮,席間見到了多年沒聯系的遠房舅舅。他早年做生意發了家,開著豪車,說話時總帶著股子“過來人”的優越感,一會兒說“你這工作掙得太少,不如跟我干”,一會兒又問“啥時候換房子?我那套學區房空著也是空著”。話是沒錯,可聽著就讓人不舒服,好像非得提醒你“咱現在不是一個階層”。
反觀我家對門的三叔,日子過得普通,每次見著親戚,從不打聽人家掙多少錢,就聊“今年地里收成咋樣”“孩子學習用不用操心”,反倒讓人覺得踏實。《史記》里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話用到親戚關系上,多少有點扎心——以前大家都窮,湊在一起能幫襯著過日子;現在有的富了有的還普通,富的怕被拖累,窮的怕被看不起,這層窗戶紙沒捅破,心卻早就遠了。你說,這種被“錢”隔開的親戚,還能像以前那樣掏心窩子嗎?
二、“三觀不同”聊不到一塊兒,應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古訓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以前總覺得這話是說朋友,現在才發現,親戚之間也一樣。我有個表姐,在大城市做設計,思想比較開放;她的堂妹留在老家,早早結婚生娃,滿腦子都是“女人就得在家帶孩子”。去年過年見面,表姐說“現在女性也能拼事業”,堂妹立馬懟回去“女人太強,男人會沒面子”;表姐說“孩子教育得講究方法”,堂妹又說“咱爸媽那會兒不管,不也把咱養大了?”幾句話就吵得臉紅脖子粗,最后不歡而散。
這就是現在很多親戚的現狀:年輕時一起在村里摸爬滾打,好像啥都能聊;可后來走的路不一樣了,見的世面不同了,對生活的想法也差遠了。你跟他說“旅行能長見識”,他說“那是瞎花錢”;你跟他說“孩子要培養興趣”,他說“不如多做點習題”。《莊子》里說“夏蟲不可語冰”,不是誰對誰錯,是彼此的世界不一樣了,硬要湊在一起聊天,反而像“雞同鴨講”,還不如少說兩句。時間長了,聯系自然就少了,親戚關系也就淡了。
三、“少了走動”斷了情分,丟了“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的實在
老祖宗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其實后面還有半句——“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可現在的人,被工作、孩子、房貸綁得死死的,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趟老家,更別說主動去親戚家串門了。我小時候,逢年過節,姑姑叔叔們都要提著點心互相走動,誰家做了好吃的,端一碗給鄰居親戚;誰家有難處,大家湊錢湊力幫忙。可現在呢?表哥在深圳上班,一年回一次家,跟老家的堂兄弟微信都很少發,偶爾打電話,除了“過年好”“身體咋樣”,就沒別的話說了。
《禮記》里說“禮尚往來”,親戚關系就像一盆花,得經常澆水施肥才能長得旺,要是常年不管不顧,就算根還在,葉子也早就黃了。以前住得近,抬頭不見低頭見,就算有點小矛盾,見面聊兩句就過去了;現在天南海北,一年見不上一面,一點點誤會就能擱在心里發酵,慢慢就生分了。你說,好幾年都不聯系的親戚,再見面時,除了客套話還能說啥?情分就是這么淡下去的。
說到底,親戚關系變淡,不是誰的錯,是日子變了,人心也跟著變了。以前靠親戚互相幫襯才能過日子,現在各自有了小家庭,重心早就不一樣了。但話又說回來,就算關系淡了,那份血緣里的牽掛還在——真遇上大事了,能搭把手的,多半還是親戚。所以啊,不用太糾結“淡了”這件事,平時各過各的日子,過年時能坐在一起吃頓熱乎飯,說句“挺好的”,也就夠了。畢竟,老祖宗還說過“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了”,能在這一輩還能稱得上“親戚”,本身就是緣分,別太強求,也別太失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