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灼熱,市區宏泰廣場門前,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橫七豎八層層疊疊,行人如困于“荊棘叢”中。為打通被堵塞的通道,交警拖車雷厲風行。有人為此拍手稱快,有人卻憂心忡忡,拖車是否真能解開這城市治理的死結?
拖車背后,恰恰是管理思維與民生需求間的一堵墻。執法者看到的更多是違規停放,群眾想的卻只是如何方便省事。倘若只知一味拖走,明日車流又卷土重來,這“堵”與“拖”的循環,又怎會有盡頭?
治理現代化,其核心精義正是“放管服”三字背后對“人”的尊重。為電動自行車提供合理位置與便利設施,恰是城市管理應有之義,這既需科學規劃,更要傾聽百姓心聲,理解他們生活真實的軌跡。唯有在規劃中融入溫度,在管理中飽含體諒,城市才能從管理回到生活。
當拖車轟鳴聲漸漸遠去,我們更需思考的是:那被拖走的不僅是一輛輛電動自行車,更是城市治理思路的試金石。唯有讓空間規劃與民生需求真正和諧共舞,城市才會變成每個人都能從容邁步的生活家園。李亞芝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