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
一本小小的紅色證書,不但是宅基地和農房的“身份證”,更承載著可流轉、可增值的財富。記者從煙臺市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中心了解到,今年以來,各區市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健全技術標準,持續加快推進“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落地落實,以往“上戶口”格外艱難的老房,如今逐一有了明晰的“官方認證”。
集體認證,老房發“新身份證”
龍口市蘆頭鎮韓家村村頭,一棟古意盎然的青磚老屋靜靜地佇立著。老屋之前的主人韓大爺是五保戶,他去世后其侄子韓某雖然依法繼承了房屋,卻因為歷史遺留問題無法辦理確權登記。“房子是叔叔一輩子的心血,辦證卻總是卡在缺少當年建房審批材料上。”小韓苦笑。
沒有“身份證”的房子,就像沒有根基的浮萍。韓家人漫長的等待,終于等來了開進韓家村的“流動服務車”。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五保戶房產繼承難題,龍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主動聯系村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邀請當年參與建房的老人作證,再輔以無人機航拍比對歷史影像。
80歲的老村支書指著屋后那棵老柿子樹作證:“這房子批地基時我就在場,當年韓大哥用兩筐地瓜換的梁木!”鄰居王嬸翻出泛黃的老照片:“你看這山墻,1982年發大水沖垮后重砌的,磚塊還是我家老李幫忙運的。”工作人員舉著平板電腦,將村民的證詞與歷史航拍圖上的屋頂輪廓線逐一核對,紅本本里的新生活,就此到來。
如今,韓家村村頭的老屋煥然一新。腐朽的檁條已經換成了堅固的鋼結構,青瓦間嵌著明亮的太陽能板,門前的荒地上種滿了五彩繽紛的繡球花。最熱鬧的要數西廂房——這里被改造成了“鄉村記憶館”,韓大爺留下的老式紡車、糧票收藏等物件成了活生生的“教材”。夕陽西下,老屋頂上新安裝的太陽能板在暮色中微微發亮,當炊煙再次從韓家老屋的煙囪升起時,煙火氣里滿是政策破題所帶來的溫度。
“推進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不僅解決了農村老房‘姓什么’的難題,也有助于農戶對老宅進行改造,開展民宿、農家樂等農村產業經營。”煙臺市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市區兩級登記部門規范做好日常登記與成果更新,加快編制宅基地產權底板,支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登記成果共享應用機制,成果應用場景正持續“上新”。
上門幫辦,村頭破解堵點
讓每一份鄉愁都落地生根、有“證”可依,是農村房地一體確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讓嶄新的證書穿越城市直達鄉村?
萊州的答案是,主動當起“幫辦員”,用“鐵腳板”走到田間地頭,在哪里產生的“堵點”,就在哪里化解。
今年初,萊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劉旭平接到一個求助電話,煙臺一位老人反映萊州老家的房屋早年就辦理了土地房屋所有權證,后期因工作原因戶口遷移,房屋翻建缺少準建手續,導致房產證一直沒有辦下來。為盡快解決這一“心頭事”,劉旭平與基層承擔農房確權登記的作業單位協調溝通,及時告知老人持身份證明、土地證到作業單位提交申請材料,完善權籍調查材料等簽章手續。
為確保老人順利辦完業務,劉旭平耐心地與老人確定好流程安排,當天下午大部分手續均已完善。劉旭平了解到老人打算在賓館住宿,第二天繼續辦理手續。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一人在外,他立即趕到賓館與老人見面,與出差在外的村委主任取得聯系,并承諾代老人辦理,完善委托手續,讓老人安心地先行回煙。多方合力之下,老人的房屋經公示期滿,順利完成了不動產登記手續。收到郵寄來的不動產權證書后,老人家特意寫來了感謝信:“盼了十幾年的房產證,沒想到這么快辦下來了,終于圓了自己的心愿……”
一系列創新舉措的推出,既方便了群眾辦事,又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萊州市不動產登記中心負責人介紹,以往辦理農村不動產登記“難繁久”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改善,省錢省時更省心的登記體驗,就在村民身旁。
登記下沉,“折返跑”成過去時
“才半個點,就辦完了?”在蓬萊區北溝鎮不動產繼承糾紛調解工作站,當工作人員告知全部手續已經完成時,溝劉村村民劉大爺一時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公示15天沒有異議,您就可以領證了!”一顆“定心丸”,讓劉大爺和老伴懸著的心放下了。
想過戶卻過不了,曾是劉大爺多年的心病。之前,農房過戶不但要親自跑一趟區不動產登記中心服務大廳,還得跑多個部門出具死亡證明、親屬關系證明,牽涉到多個公證。“俺一聽就打怵,就拖了這么些年。雖然農房不值幾個錢,可不在自己名下,總是住得不踏實。”劉大爺說。
把登記窗口從大廳開到鄉鎮,蓬萊區一直在“動真格”。針對農房過戶涉及人員多、歷史遺留多、家庭矛盾多,證據收集難、法律適用難、矛盾化解難等問題,蓬萊區結合當地實際,依托各鎮街“矛調中心”,組織屬地鎮街、自然資源所、法律服務所等成立各鎮街“不動產繼承糾紛調解工作站”,群眾到屬地鎮街即可提交繼承材料、辦理繼承手續,打通了登記服務“最后一公里”,也避免了群眾“折返跑”。
“打印好資料,蓋了章,照了相,剩下的啥都不用管!”如今,伴隨著過戶業務持續“下沉”,劉大爺的心病迎刃而解。
記者 楊健 通訊員 閆鴻羽 綦俊燕 馮洋洋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