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健康之聲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塔爾·小康A
7月13日,瑞康醫藥公告顯示,32歲的副總裁韓春林(實控人韓旭之子)因“個人原因”辭去所有職務,徹底退出公司。短短十日前,身兼董事、副總裁、董秘三職的李喆突遭濟南市濟陽區監察委員會留置。盡管公司證券部堅稱兩起事件“沒有關聯”,但市場疑慮難消——兩人曾共同參與今年2月一筆1.51億元關聯交易,李喆是交易方煙臺衡悅的法定代表人,韓春林則是其背后實際控制人。
業績連續五年滑坡
高管動蕩背后,瑞康醫藥的經營困境早已顯露: 營收斷崖式下跌,從2020年的272億元萎縮至2024年的79.7億元,近乎“腰斬再腰斬”;主業持續失血,扣非凈利潤連續四年為負(2021-2024年累計虧損近15億元),僅靠變賣資產勉強維持賬面盈利;股價長期破凈,2023年7月后持續低于凈資產,控股股東張仁華試圖協議轉讓股份卻因受讓方資金短缺告吹。
隱秘的關聯交易與反腐漩渦
李喆被留置的真實原因尚未公布,但兩條線索指向潛在風險: 關聯交易疑云,今年2月子公司收購浙江衡玖76%股權時,交易對手煙臺衡悅由韓春林實際控制、李喆擔任法定代表人,被質疑存在利益輸送;醫療反腐牽連,7月初山陽縣人民醫院原院長受賄案中,行賄方指向瑞康醫藥全資子公司“瑞康醫藥(陜西)”,盡管公司否認涉案人員身份并稱“陜西已無業務”,但該子公司營收從2019年9.5億元驟降至2022年不足2億元,異常收縮引發聯想。
董秘成“高危職業”?
李喆的遭遇折射出上市公司董秘的履職風險: 收益風險失衡,李喆年薪僅40萬元,卻需對信披合規負直接責任,其持有的40萬股員工持股也在2024年歸零;監管重壓升級,2024年超40位A股董秘被罰,累計罰款超3000萬元,醫藥、制造業、科技行業成“重災區”;民企風險突出,有董秘直言風險“取決于老板品行”,而瑞康醫藥早有前科——2023年因隱瞞5.84億元訴訟和未披露關聯交易,公司與李喆等高管同遭山東證監局警示。
懸崖邊的自救
為穩定市場情緒,瑞康醫藥近期打出“組合拳”: 火速切割高管影響,韓春林辭職公告強調“不影響經營”,李喆職責由證券事務代表代行;回購對沖利空,截至6月底已斥資6040萬元回購1.36%股份;業務收縮自保,陜西等外省業務幾近清零,重心退回山東。
眼下,瑞康醫藥的當務之急不僅是補上高管空缺的座位,更是填補連續虧損的業績窟窿與千瘡百孔的合規底線。當醫療反腐的探照燈掃過,更多暗影會否浮現?資本市場正屏息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