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周學津)“我國南北方各地氣候差異明顯,在夏季養生當中,根據地區差異進行調整養生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溫度、濕度和日照強度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7月15日,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健康中國中醫藥健康促進主題發布會上,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劉征堂說。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征堂 中國網 圖
“同為‘熱’和‘多雨’,南方常濕熱,北方多燥熱。”劉征堂介紹,在濕熱較為明顯的地區,容易困遏脾陽,導致氣機阻滯,出現食欲不振、胃脘脹滿、周身困重,以及頭重如裹等表現,可以將清熱利濕、運脾醒胃等作為基本原則,日常避免午后濕盛時段外出;避免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防范因濕熱導致的胃腸道濕熱炎癥、膀胱濕熱炎癥等。
此外,南方夏季的濕熱環境,也是蚊、蟲、蛇、蟻的活躍期,應適當降低野外活動頻率,或是在野外出行時減少皮膚裸露面積,避免蚊、蟲、蛇、蟻叮咬帶來的病源或毒源傷害。
北方夏季干燥,“暑熱”更易傷及津液。劉征堂提醒,在養生方面應更注重養陰、生津、潤燥。日常起居應減少運動量,避免午時出門或戶外活動,防止中暑或大量出汗導致脫水,飲食上可以選擇黃瓜、荸薺、梨等生津補水食物。
劉征堂提醒,高原地區雖然相對涼爽,但空氣稀薄、少云、日照多、輻射強烈,在這些地區應注意防范紫外線直射,備好防曬用品。高原地區夏季晝夜溫差較大,日常起居應注意溫度的變化,酌情添減衣物。
盆地多發高溫,潮濕黏膩,晝夜溫差較小,平時應注意室內通風,空氣流通能有效防范夏季傳染病。飲食上可適當食用辛辣一點的食物,加速機體排汗、散熱,有利于防暑降溫,幫助克服在濕熱氣候下出現的苦夏現象。此外,還應注意及時清理腐壞變質的食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