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最新年度報告,全球軍事支出連續第五年攀升。俄烏沖突進入第四年,烏克蘭GDP較戰前下滑超過30%,俄羅斯面臨外匯儲備縮水和出口渠道受阻。
美國對俄貿易量跌至3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全球美元結算比重降至53%,中國人民幣結算占比升至歷史高點。全球地緣格局劇烈調整,誰能主導未來?數據如此冰冷,背后的較量卻異常熾熱。
極限施壓的盡頭,是無力的焦慮
俄烏沖突已拖入第四年,局勢陷入拉鋸。前線炮火未停,后方的經濟和輿論戰已無休無止。特朗普重掌白宮,白宮對俄烏沖突的應對方式卻在搖擺與反復中迷失方向。
美國曾自信以金融制裁和高科技禁運,令俄羅斯經濟“崩潰”。現實卻是,俄羅斯以能源出口穩住基本盤,盧布波動但未崩潰。
歐洲能源體系重組,德國、法國能源成本較戰前上漲45%,但對俄依賴依然難以根除。美國對俄貿易額跌破30億美元,低于美荷等小國雙邊貿易。加征關稅、凍結資產,招招用盡,實際效果卻被俄方一句“虱子多了不癢”輕描淡寫。
特朗普再出“最后通牒”,要求俄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否則將施加極嚴厲關稅。可現實是,俄方反應冷淡,“債多了不愁”。
美國再度宣布對烏克蘭追加武器援助,歐洲卻表現出明顯疲態。北約峰會上內部意見分化,波蘭堅持強硬,意大利、法國搖擺觀望。拜登時期遺留的盟友信任,如今在特朗普的極限施壓與反復決策中加速流失。
而美國國內,企業因制裁失去俄市場,出口損失慘重。選民對外部戰爭疲倦,國會陷入預算拉鋸。策略匱乏下,美方“外交工具箱”只剩下關稅、禁運、軍援、口舌之爭。
美國對全球“脫鉤”,導致本國供應鏈斷裂,歐洲、日本試圖彌補美國產能空缺,卻無力替代。美方主導力持續下滑,全球經濟核心圈和中東、東南亞、非洲國家紛紛減少對美元依賴,轉而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特朗普難以復制中國的“冷靜之道”
特朗普曾豪言“24小時解決俄烏沖突”,承諾“給烏克蘭重拳”、“普京怕他”。上臺初期,他試圖拉攏俄羅斯,甚至在俄烏問題上讓利。
現實卻是,停援烏克蘭招致盟友不滿,態度反復又轉向支持“愛國者”導彈系統。白宮的對俄政策搖擺不定,盟友疑慮叢生,拜登團隊、烏總統、歐盟均對特朗普態度日益消極。共和黨內部意見分裂,情報部門和軍方對特朗普“個人牌局”充滿質疑。
美國試圖“學中國”,卻始終學不來。中國在俄烏沖突中保持中立,不公開支持俄方軍事行動,堅持“勸和促談”,強調和平、對話和聯合國框架下解決爭端。
中國不僅用實際項目和合作支撐中立立場,還通過能源、貿易、人道援助、區域合作等多元手段穩步擴大影響力。
中國的外交節奏穩定,既不高調介入,又不完全置身事外,始終保持與俄烏兩國的友好關系。6月,中國與俄羅斯、烏克蘭貿易額雙雙增長,成為全球少數能與雙方都正常往來的大國。
在G20峰會上,中國以“中立溝通”為原則,提出的多邊能源安全倡議獲得多國響應,人民幣國際結算規模再創新高。與之對照,美國對外政策愈發情緒化,過度依賴“震懾法”、關稅威脅,缺乏系統性與信用支撐。
中國的成功秘訣在于“戰略模糊、角色清晰”。中國并不刻意展示牌面,而是用實際行動和節奏把控主動權。
中國沒有因市場波動而情緒化回應,沒有因外部壓力而倉促表態。恰恰是這種克制與穩健,讓中國在全球博弈中,始終掌握“節奏感”。中國沒有靠情緒和口號維系外交,而是依托信用、系統性布局和持久積累。
信任裂痕與全球影響力的消耗
美歐同盟關系正經歷冷戰后最深裂痕。特朗普政策一再反復,歐洲盟友逐步“去美國化”。北約大會上,德國和法國高調推動“歐洲戰略自主”,不再事事仰賴美方。
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因安全壓力堅持“美式強硬”,但意大利、西班牙關注經濟恢復,對制裁和軍援日益消極。
美國國內因俄烏沖突分裂加劇。企業承受供應鏈斷裂、出口受限的巨大壓力,資本市場因地緣風險波動頻繁。選民對外部消耗戰失去耐心,國會對軍援預算爭論不休。美方“外交工具箱”手段日益單一,盟友逐漸力不從心。
歐洲能源轉型緩慢,德國等國雖推動新能源,但對俄天然氣依賴依然難以完全切斷。2025年6月,歐盟統計局數據證實,歐盟能源進口成本同比上漲40%,產業鏈重組進度滯后。美歐關系的“離心”,使得美國在全球供應鏈、軍事同盟、金融主導等多方面的影響力同步下滑。
中國則憑借穩健節奏,對亞洲、非洲、中東等地展開多維合作。中非貿易額上半年增長8%,人民幣結算比例提升至23%。
中國能源合作項目在中東、非洲取得突破,多國央行增持人民幣儲備。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產業帶建設等持久布局,逐步擴展國際影響力。
中國的巧手布局與美國的困局
6月,全球多地政經局勢波動。阿根廷、印尼和尼日利亞等新興經濟體紛紛宣布擴大人民幣結算規模。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后,中東能源合作更趨緊密。中國在G20及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的斡旋,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中國始終強調“中立溝通”,以聯合國為核心推動多邊對話。中國不斷推進亞洲、非洲、中東等地的項目合作,貿易、能源、人民幣結算步步為營。
中國的外交方式不依賴個人風格,不受短期情緒影響。外交節奏穩健,自信掌控全局。正如一位國際關系學者所言:“中國最厲害的地方,不在說什么,而在不說什么。”
美國試圖模仿中國的“冷靜穩健”,但體制與國家機制決定了美方難以真正學會。美方高度依賴“快攻”、短期對沖,缺乏應對結構性沖突的耐力。特朗普以為外交可以依靠“震懾”、交易和情緒牌,但缺乏長期信用和機制支撐。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2025-07-15 13:11:俄烏沖突 美國 特朗普不滿俄烏戰事持續 威脅對俄征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