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被指私吞超200萬,官方調查“口頭回復+踢皮球”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關鍵時期,基層集體資金監管問題引發持續關注。近日,廣東博羅縣龍溪街道蘇村村山尾小組干部蘇某榕、蘇某彬被曝存在征地補償款分配爭議、集體資金挪用等現象,涉及金額超六百萬元,暴露出現階段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執行中的矛盾。
一、征地補償“糊涂賬”:集體資金被指“系統性侵占”
(一)征地補償款涉嫌系統性造假
2022年東江大道征地項目中,65.535畝集體土地獲補償6881175元。村民反映,此次征地中個人占地面積僅19.315畝,其余約46畝土地均為村集體所有,但在補償分配時,村干部蘇某榕、蘇某彬未明確區分集體與個人權益,導致本應歸屬集體的補償款去向不明。“19畝只是少數人占的面積,大部分都是集體的,可現在根本搞不清錢是怎么分的。”村干部蘇某榕、蘇某彬拒絕提供土地底冊核對,僅以“找不到了”回應質疑。
(二)分紅與債務處理漏洞頻現
2023年1月13日村分紅總額184.65萬元,未公示具體人口數目,村民質疑“涉嫌數據弄虛作假”。用于償還2013年村道硬底化的276261元款項中,出現“發票號與信訪回復不一致”的矛盾——街道辦稱2022年開具的兩張發票(編號65623152、65623298)合計276261元,但村民核查發現編號與信訪局原始記錄不符,質疑“以‘打錯重開’為由掩蓋造假”。
更令人關注的是2024年12月29日的山尾小組戶代表會議。會議提出二次分紅方案:常駐人口每人1000元,按2022年分紅方案名單執行(新出生兒享受分紅,已故者取消),非常住戶口原村民每戶500元。然而,村民指出,會議全程未公布實際參與分紅人數,也未公開剩余征地資金明細,“就想弄虛作假把剩余的東江大道征地款糊弄分了”。面對村民在大會上的追問,村干部對資金去向與分配依據含糊其辭,最終此次分紅未能達成一致。
村民還反映,村財務監督委員蘇某光、賴某保、涂某輝、蘇某發、葉某強等人存在可疑問題。“他們聲稱‘3千以上5萬以內支出無需村民同意即可挪用’,但這明顯與村集體利益相悖,分明是將集體資金當作自家財產隨意支配。”村民質疑該說法的合法性,并表示已留存與街道辦紀檢委溝通的錄音作為證據。
與此同時,2023年1月1日村民代表大會明確“開支3000元以上需村民一致同意”,但2024年12月29日公示的剩余征地款從27303395元驟減至230萬元,四十多萬元差額被指未經村民同意私自挪用,村民提供現場圖片為證,直指村干部蘇某榕、蘇某彬“涉嫌濫用職權貪污公款”。
(三)多筆款項去向長期成謎
村干部蘇某榕、蘇某彬被指在東江大道征地失地保險補償款中“濫用職權”,同年開工的村小組飯堂爛尾工程亦存在“弄虛作假、隱瞞不報”問題,村民質疑相關資金被侵占。此外,村集體賬目長期不公開,收支原件單據缺失、賬目凌亂,“濫用職權、目無法紀”的行為引發村民強烈不滿。
二、調查爭議:證據鏈缺失與程序公正性拷問
(一)官方回復被指“避重就輕”
2024年8月,龍溪街道辦《處理意見書》稱村務收支已“按制度公示”,但未明確公示載體及村民可查渠道;村道工程款“系筆誤修正”,未提供原始憑證;征地面積“2021年已公示”,但村民表示從未見過書面明細;飯堂爛尾歸因于“施工方撤場”,未提及資金使用情況。
2025年1月,博羅縣政府以“村務公開問題應通過基層途徑解決、違紀問題需實名舉報”為由,對復查申請不予受理,建議向紀檢監察機關反映。
(二)村民質疑調查“程序失當”,爭議核心集中于程序公正性:
核心證據缺失:村民要求公開銀行流水、土地底冊、人口數據等關鍵證據,遭相關部門以“內部工作”“無權提供”為由拒絕;
口頭回復替代書面結論:相關部門僅口頭告知“未發現問題”,拒絕提供書面報告,村民質疑“口說無憑”;
監督閉環困境:縣紀委將材料轉回街道辦紀檢部門,形成“下級查上級”的監督閉環,被指“自查自糾難避護短嫌疑”。
(三)法律適用爭議:挪用資金還是村務管理瑕疵?
本案關鍵在于界定涉案資金屬性:若征地補償款屬于《刑法》規定的“村集體管理的公共財產”,村干部蘇某榕、蘇某彬未經民主程序挪用或虛報套取,可能涉嫌挪用資金罪或貪污罪;若相關資金管理存在程序瑕疵但無證據證明主觀侵占,則屬村務管理不規范問題。
目前,村民已提供征地補償分配表、發票復印件等材料,但缺乏資金流向的銀行憑證,導致事實認定陷入僵局。
三、基層治理痛點:公開性、專業性與監督效能的三重挑戰
(一)村務公開“最后一公里”梗阻
《廣東省村務公開條例》明確要求“財務收支、征地補償等重大事項需及時公示”,但實踐中仍存在“選擇性公開、滯后公開、模糊公開”現象。村民獲取信息依賴祠堂公告欄,電子政務平臺、村務群等渠道未有效利用,監督成本高且缺乏時效性。
(二)小額資金監管失靈
涉案的四十多萬元挪用款,本可通過“3000元以上支出需表決”的民主程序約束,但基層治理中制度執行流于形式。小額資金拆分審批、繞過監督的現象,暴露村級財務流程漏洞。
(三)基層監督力量薄弱
村級財務審計、土地權屬核查等需專業機構介入,但當前調查依賴街道辦自行開展,缺乏第三方獨立審查,導致調查公信力不足。“讓街道辦查自己的下轄單位,很難不護短。”有村民直言。
四、事件走向:村民堅持申訴,期待司法介入
(一)村民系統性指控與訴求
村民指控,村干部蘇某榕、蘇某彬長期拒絕公開賬目、單據缺失、賬目混亂,存在濫用職權、弄虛作假等多項違規,嚴重損害集體利益。此外,村財務監督委員蘇某光、賴某保、涂某輝、蘇某發、葉某強等人也被指參與違規資金管理,“他們和村干部相互包庇,把集體資產當作‘唐僧肉’”。
依據資料、圖片及錄音等證據,村民強烈懇求:公開審計村集體銀行流水;查清資金去向,依法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公開土地底冊、人口數據等原始憑證;建立透明化的村務反饋機制,以書面形式回應質疑。“一定要查村里公賬銀行流水的去向,他們根本不敢公開,這里面肯定藏著大問題!”
(二)民眾期待與治理反思
“我們不求特殊對待,只希望每一筆錢都能查得清清楚楚。”有村民表示,事件折射出對“程序正義”與“實質公平”的雙重需求。
結語:農村集體資金管理關乎民生底線,其透明度與規范性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當“糊涂賬”成為基層治理頑疾,當“口頭回復”難以匹配民眾期待,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打破監督壁壘、提升治理效能,考驗著基層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期待相關部門以問題為導向,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強化專業監督力量,讓集體資產在陽光下運行,為鄉村振興筑牢法治與信任的雙重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