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場大戰的前奏,正在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出來,第一個明顯的信號來自朝鮮,這個“老朋友”這次不僅嘴上支持俄羅斯,還真下了血本。
足足1200萬發炮彈,全部由朝鮮軍工廠連軸加班趕出來,現在已經送到了烏克蘭戰場的俄軍手中,這些不是普通彈藥,而是152毫米的標準口徑,正好對上俄軍現階段最短缺的類型。
換句話說,朝鮮這波支援等于精準補上了俄軍一個關鍵漏洞,如果這些彈藥被投放到關鍵前線,不排除會直接改寫某些戰線的局勢。
與此同時,美國也發出警告,情報部門放出風聲,說俄軍在準備一場 “前所未有” 的大規模進攻,美媒再進一步煽風,稱普京打算 “破局”,可能想打一場決定勝負的大戰。
這也不難理解,俄烏這場戰爭已經僵持了大半年,雙方都陷入“拖不贏也談不成”的困境,比如在紅軍城方向,俄軍每天推進不過幾公里,打著打著就像陷進泥潭,誰都無法徹底壓倒對方。
可 “僵著不動” 不代表 “穩當”,仗拖太久,不管是俄羅斯還是西方幫著的烏克蘭,都有人扛不住。
就在這個微妙時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突然動作頻頻:剛從朝鮮回來,轉身就飛到了北京,他此行并非例行拜訪,而是帶著明顯的“任務”來的。
他的目的表面是“交流”,但實質是要給中國傳達一個核心信號:如果普京真的準備放手一搏,想發起大規模攻勢,那他得先確保身后沒有任何意外。
而在俄羅斯目前的外部體系中,最能給它“后勤安全感”的國家,就是中國,尤其是中俄之間的經濟合作,已經成了俄羅斯整個對外貿易和金融體系的主干道。
所以這趟訪華,說白了就是來確認中方的態度,甚至爭取某種“默契支持”。
現代戰爭拼的不只是武器有多強,打得更是錢和資源,俄羅斯能撐到現在主要靠的就是能源出口這條命脈,中國和印度是它最重要的買家,尤其是中國幾乎成了俄石油和天然氣的“輸血管”。
正因為如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這次來北京,態度格外積極,頻繁釋放“加強合作”的信號,說白了就是希望關鍵時刻,中國能幫它穩住陣腳,頂住西方的圍堵。
拉夫羅夫剛到北京,美國那邊立馬就跟著動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馬上想出個狠招:誰再敢買俄羅斯石油,就得被征高達 500% 的懲罰性關稅。
特朗普也沒閑著,直接放狠話說:如果他重新上臺,所有還在和俄羅斯做生意的國家,通通加征100%的關稅。
美國這波操作,目標很明確,就是沖著中印來的,尤其是中國,他們的邏輯也很簡單:要想讓俄羅斯打不下去,最直接的辦法不是繼續給烏克蘭送武器,而是從源頭上掐斷俄羅斯的資金流。
但問題是,中俄的合作早就不止是買油賣氣那么簡單,比如“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就是一個大項目,正在談推進。
俄羅斯天然氣巨頭米勒早些時候也專程來過北京,商量更深入的能源合作,這種層級的接觸和協商,已經不僅僅是商業往來了,更是帶著戰略意味的雙邊綁定。
對俄羅斯來說,現在的處境非常被動,一方面前線戰事繼續拖,軍費開銷和后勤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歐美的軍援還在不斷加碼,打成了你來我往的持久戰。
可如果想速戰速決,那就得集中資源打一波狠的,但這種打法需要大量彈藥和物資保障,朝鮮的軍工援助能頂一部分,但要打大仗,真正能在資金、能源、貿易體系上撐起后方的,只有中國這樣的國家。
所以說,拉夫羅夫來北京絕不只是寒暄,他這趟是帶著實打實的任務:一是交底,讓中國知道俄羅斯可能要升級戰爭了。
二是求穩,希望中國繼續保持經濟合作,不松手、不后退,他清楚要想撐得下去,離不開中國,要想打出效果,也同樣離不開中國的“默契支持”。
眼看俄羅斯在加緊調兵、拉盟友,烏克蘭那邊也沒閑著,這場仗打到現在,誰都知道已經不是純粹的俄烏之爭,而是各方勢力全面下注的地緣對抗。
年初的時候,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還對外釋放過一點“可以談”的意思,但自從西方加大了援助力度,他的態度馬上強硬起來,轉頭就表態不談了,只打到底,特別是特朗普的態度一變,更加耐人尋味。
原本他是勸和的,總想著讓雙方?;?,現在突然開始噴普京,還主張給烏克蘭加派軍援。
很多人注意到,這一“變臉”的節點,正好卡在美國和烏克蘭簽下關鍵礦產合作協議之后,這讓外界不免猜測:是不是拿到了想要的資源,就開始轉向全力支持打下去了?
與此同時,歐洲也開始躁動,法國總統馬克龍牽頭搞了個所謂“自愿聯盟”,號稱是戰后重建用的支援體系,但30多個國家迅速加入,一支以英法為主、規模五萬人的遠征部隊也已經整裝待命。
雖說打著“重建”名義,大家心里都清楚:這支隊伍很可能就是預備隊,戰局一旦失控或者俄軍突然反撲,他們就會直接上場補位。
烏克蘭的動作越來越激進,不僅炸了俄本土的機場,還搞了幾次斬首式暗殺,除掉了俄軍內部的高官,種種跡象都表明,他們徹底不藏著了,準備硬剛到最后。
而就在這個關鍵時間點,烏還突然對五家中企實施制裁,明擺著是要在政治上再刺中國一刀,這一步也讓中國的立場更復雜,你說要不要繼續和俄合作吧,烏這邊偏偏又來挑釁。
現在所有線索湊到一起,結論已經不難看清:大戰很可能真的快來了,朝鮮的1200萬發炮彈早已送達前線,俄羅斯手里的底牌正在補齊,一旦窗口期成熟,普京極有可能抓住機會全面反攻。
但在動手前,他最看重的不是戰線那頭怎么打,而是后方夠不夠穩,如果背后經濟命脈一切順暢,外援不斷,他才敢放手一搏。
所以拉夫羅夫的中國之行,看似是外交訪問,其實就是來給大戰前的“后方保障”敲最后的定心錘。
參考資料
《美議員放話:特朗普同意了,買俄油,中印加稅500%》觀察者網
《俄氣總裁在北京與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討論對華供氣未來項目》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總臺記者觀察丨烏克蘭重建會議閉幕 巨額投資難掩和平進程缺失》央視新聞
《王毅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