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沒有不舒服啊?早飯吃了多少?”陳奶奶(化姓)年紀大了,耳朵有點背,睜著眼睛疑惑地望向馮美江。馮美江耐心地在小白板上寫上問題,陳奶奶看到后笑著說:“今天感覺挺好!”在這個平均年齡80歲的老年醫學科病房里,“多病共管”的醫療智慧與“細節至暖”的人文關懷正交織成最美的夕陽紅。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專業技術與人文關懷正共同書寫著“老有所醫”的溫暖答卷。
多病共管,老年醫學科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
很多老年人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看一個專科可能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常常需要跑多個科室、吃多種藥物才能滿足就醫需求。因此,區別于單獨針對某種疾病,老年醫學科會根據老年患者所患疾病及身體基礎狀況,進行綜合、全面的評估與治療,最大限度地改善或維持其身心健康、社會功能以及生活質量。
“我們最重要的一項技術特色就是老年綜合評估,一個老年人到科里來,我們會給他做一系列評估,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面對絕大部分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藥”的狀態,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馮美江坦言,“為老年人看病往往不能只關注‘看病’本身,而是要跳出某一種疾病的局限,重視‘全人’管理,整體考量老年患者的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再通過‘多病共治’‘聯合用藥’,為其制定個性化的疾病診療方案,這樣能在減少重復用藥、重復檢查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疾病進展,降低并發癥風險,進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疾病預后。”
“如今,我們每個科都在做多學科診療,但多學科診療對老年醫學科來說更為重要。”馮美江指出,老年醫學科的多學科診療不僅涉及各個專科,還包括營養、康復等領域的治療師和醫師,共同為患者制定綜合改善方案,提高生活質量和患者家屬滿意度,“在主任大查房時我們就邀請營養師、康復師等各科室專家共同參與,針對營養不良或需康復的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通過跨學科協作實現精準化老年健康管理。”
近年來,在新技術開展方面,老年醫學科也在不斷探索。據悉,科室能夠獨立開展起搏器植入、冠脈血管造影及支架手術,“今年,我們科還成功為一位101歲的老人實施了雙腔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這是我院年齡最大的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其實高齡并不是醫療干預的‘禁區’,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案。”馮美江表示,針對老年患者的評估并非簡單的風險判斷,而是綜合考量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基礎疾病及生活質量等多重因素,確保每一臺手術都能實現“獲益遠大于風險”的目標,為高齡患者的健康帶來福音。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如今二附院老年醫學科還在嘗試開展菌群移植,治療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如老年性癡呆、帕金森病等,不斷探索適合的患者群體及療效觀察方法。
細節至暖,這個平均年齡80歲的病區像家一般溫暖
走進老年醫學科病區,新鮮的綠植、溫馨的提醒語隨處可見,各種點綴為這個空間增添了一抹勃勃生機。“我們想打造一個溫馨、舒適、友愛的醫療環境,讓老年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變得更加舒心一些,就像在家里一樣。”馮美江說。
在這里,老年患者的平均年齡達到80歲。針對高齡、超高齡老人反應能力下降、行動不便、怕跌倒、怕墜床等情況,科室一方面從空間布置入手,盡量騰挪出一定的活動空間,在安全的前提下給老年患者一個相對寬敞、無遮擋的陽光房讓老人們曬曬太陽,和家人們聊聊天。另外,還通過增加衛生間扶手、緊急呼叫鈴,給老年患者提供一些適當的生活幫助。“洗澡時我們科室還會提供帶撐架的防滑專用凳子,讓老人能夠坐姿洗浴,大幅降低站立洗浴時的滑倒風險;衛生間還采用沖洗式設計,從細節處守護老人每一個生活瞬間的安全。”馮美江介紹。
醫院推出的“床邊辦”服務堪稱行業典范,將傳統需在住院處辦理的出院、入院手續及訂餐服務前移至護士站一站式解決,徹底解決老年患者排隊不便的難題。
老年護理,不僅是技術更是“心術”
“可能老年人也沒有那么多真正的疑難病,更多的是常見疾病。”馮美江說。正因如此,暖心、貼心的服務更為重要。針對老年人交流困難、長期臥床易產生壓瘡、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的特點,科室護理團隊通過一個個小細節讓老人們安心、舒心、放心。
在鼻飼操作中,她們嚴格把控角度,減少反流風險;配備的電動床通過按鈕靈活調節床頭床尾角度,有效降低進食時的誤吸風險;科室特制的防壓瘡床墊具備專業防護功能,針對危重患者還為其加鋪氣墊床,為皮膚健康提供雙重保障;護理團隊嚴格執行每兩小時翻身制度,減少患者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在患者骶尾部、腳后跟、肩部等身體負重部位粘貼防壓瘡貼,多維度預防壓瘡、泌尿道感染、吸入性肺炎等臥床并發癥......這套貼心、暖心、從一個個細節入手的護理體系經過多年實踐驗證,已成為老年臥床患者的健康守護。
在老年醫學科的病房走廊,總能見到護士們忙碌穿梭的身影。俯身為臥床老人整理被角時,她們會順手摸一摸患者的腳溫;喂飯時,她們通過老人吞咽的細微變化預判嗆咳風險;甚至能從一句含糊的方言中聽出老人的情緒波瀾。“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一個小疏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老年醫學科護士長陶立翠常說,“我們的眼睛要像CT一樣敏銳,心要像家人一樣軟。”翻開陶立翠辦公桌上整齊排列的工作筆記,一位位患者的護理要點躍然紙上。每天早晨交班前,她必定完成“三個一”:查看一遍危重患者數據、巡查一遍特殊病房、握一握重點患者的手。“手掌的溫度能傳遞儀器檢測不到的訊息”,這個簡單而溫暖的習慣,她堅持了十年。
考慮到部分老人存在聽力下降問題,科室護理團隊創新采用白板、紙條等可視化溝通方式。當語言溝通效果不佳時,護士將醫囑、檢查說明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書寫下來,幫助老人準確理解醫療安排,這種看似簡單的方式卻極大提升了醫患溝通效率。“雖然有的老年人說話不方便,但他們還經常在小白板上畫顆愛心給我們,表達內心的感激,我們看到也覺得很感動。”馮美江說。
“我常跟年輕醫生說,做一個好的老年醫學科醫生,需要8~10年,比普通科室的5年培養周期更長,因為需要懂的東西更多,綜合能力要更強。”而在馮美江的帶領下,老年醫學科的醫生綜合能力不斷提升,能夠為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診療服務,解決他們多方面的健康問題。
如今,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作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國家老年醫學人才培訓基地、國家老年醫學區域醫療中心成員單位以及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江蘇分中心,正以專業的診療技術和貼心的服務,為老年患者打造全方位的健康守護。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醫學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南醫大二附院老年醫學科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以專業的技術、貼心的服務,為老年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通訊員 陳艷萍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