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雷西 時令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這次是真真真挖到OpenAI大動脈了。
Jason Wei,思維鏈的提出者、o1系列模型的關鍵人物,被曝也被扎克伯格請走,即將入職Meta。
消息最早由《連線》雜志Kylie曝光,得到了消息人士證實。
Kylie還表示,Jason Wei的Slack賬號(OpenAI的企業微信)已經被停用,一同被停用的還有o1的另一位關鍵人物Hyung Won Chung
所以o1團隊,這是要在Meta聚成滿天星了?
在此之前,面對Meta的挖人攻勢,OpenAI CEO還在內部PUA,說真正TOP的都還在,只不過有些“名單靠后”的人,“唯利是圖”。
然而現在,如果大名鼎鼎的Jason Wei也轉投Meta了。
這可不是TOP不TOP了,簡直就是挖到了大動脈。
思維鏈提出者被小扎挖走
華人科學家Jason Wei,“思維鏈”的提出者,o1背后的一位關鍵人物。
他本科就讀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專業是計算機科學,其間的論文導師Lorenzo Torresani教授現在同時擔任FAIR科學家。
2020年畢業后,Jason Wei加入谷歌。
2022年,還在谷歌大腦的Jason Wei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思維鏈的開山之作《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在谷歌期間,Jason Wei將思維鏈、指令調優等大模型關鍵技術進行了推廣。
并且還和PaLM作者Yi Tay、谷歌首席科學家等人一同發表了關于大模型涌現現象的研究。
2023年,Jason Wei加入OpenAI,后成為o1、Deep Research等重要產品背后的關鍵人物。
在去年o1的“網友見面會”中,坐第一排C位的就是Jason Wei,他的旁邊是o1的另一名關鍵人物趙盛佳,現在也被小扎“收入囊中”。
傳聞中的另一位Hyung Won Chung,也是o1的重要人物,還領導了CodeX mini的訓練工作。
Hyung Won Chung來自韓國,于2019年獲得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博士學位。
在加入OpenAI之前,Chung也曾在谷歌大腦工作,方向是解決大模型擴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構建了基于JAX的大規模訓練系統。
兩人不僅都曾在Google工作、都是OpenAI中o1和Deep Research項目的核心貢獻者,而且關系也很密切,曾一同到在斯坦福大學舉辦講座,分享他們在大模型領域的研究成果。
Jason甚至在他的996日記中還特意提到過Chung。
不僅如此,Jason還曾特意寫下長文,公開表達對Chung的感謝。
這也讓Chung被一同挖走的可能性,看上去更高了。
小扎為什么這么能挖?
能讓OpenAI的一個個關鍵人物接連“叛逃”,小扎確實是下了功夫,給足了尊重的。
起初奧特曼說被挖走的人“唯利是圖”,但OpenAI放假、加薪、股權激勵的一套連招,也都沒能挽留住這些人才。
在人們的紛紛猜測之中,小扎親自給出了正面回應:他們加入Meta,并非貪圖金錢,而是為了造神——build god,最終極的AGI。
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為頂尖AI人才提供超乎想象的強大支持——直接向小扎匯報,并且最強GPU無上限隨!便!用!
為此Meta開足馬力建設數據中心,有望成為第一家上線1GW+超級計算集群的實驗室。
當然除了小扎的外部攻勢,也離不開OpenAI的內部誘因,有一篇熱門的博客就表達了對OpenAI內部現狀的反思。
這篇博客的作者就是曾參與開發Codex的工程師Calvin French?Owen,他在三周前宣布離開OpenAI。
Calvin在博客中提到,他離職的原因是希望重新回到創業公司創始人的角色(Calvin曾是客戶數據創業公司Segment的聯合創始人)。
但更多的是對OpenAI的工作模式進行了反思,肯定了其工作模式中很少有繁文縟節的務實精神,但也從人員到技術細數了OpenAI內部的諸多不足。
首先是驚人的快速增長與隨之而來的混亂。
Calvin在OpenAI一年多的工作當中,親歷了OpenAI從1000人激增至3000人的瘋狂擴張。
一片繁榮背后,公司內部溝通、匯報結構、產品發布流程、人員管理與組織以及招聘流程等環節全都受到了挑戰。
同時,OpenAI內部“賽馬盛行”,工作強度很高、壓力非常大。
例如,Calvin所在的Codex團隊,在短短七周內從零開始構建并發布產品,996都不算啥了,期間幾乎“沒有覺睡”。
Calvin稱這段Codex沖刺是自己“近十年內工作最努力的一次”,常常工作到深夜,早上很早起床,并且大部分周末都在工作。
技術層面,OpenAI的代碼庫也成為了一座*山。
Calvin介紹,OpenAI核心代碼庫中的代碼質量參差不齊,且沒有大規模強制執行的風格指南。
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前Google工程師編寫的能處理數十億用戶的代碼,也有新晉博士編寫的臨時Jupyter Notebook。這導致代碼經常出錯或運行時間過長。
用Calvin的話說,OpenAI雖然規模正在擴大,但“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家巨頭公司”,配套的模式都還沒有完成從初創到大公司的轉變。
Calvin認為,這種情況和早期的Meta非常相似,畢竟之前Meta和OpenAI之間的人才流向和現在幾乎完全相反。
所以這份言辭懇切的“反思”博客,也在另一個程度說明了一件事——
不是小扎火力太猛,而是奧特曼確實能力有限,Ilya把他帶到了他不該有的高度。
[1]https://x.com/kyliebytes/status/1945283263171355071
[2]https://techcrunch.com/2025/07/15/a-former-openai-engineer-describes-what-its-really-like-to-work-there/
[3]https://calv.info/openai-reflection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