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電腦有多快?點開一個網頁只需一秒,渲染一張圖片幾秒出圖,AI寫稿也只需眨眼之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早已習慣了使用普通計算機時的“快速體驗”。但即便如此,我們對計算機速度的想象仍然停留在“輕量級計算”層面,如響應速度、單任務處理效率等。而超級計算機則告訴我們,真正的“快”,是一種超越人類經驗的存在。
這聽起來像是夸張,但這就是今天的現實。神威·太湖之光這臺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計算機,曾以每秒93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能力(93PFLOPS)登頂全球最快。
所以,超級計算機是什么?神威·太湖之光究竟有多快?這么強大的算力如何做到的,又能用來做什么?筆記本用久了會發燙,超級計算機會嗎?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一一解答。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
(圖片來源: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
什么是“超級計算機”?
超級計算機是指擁有極高計算速度和強大并行處理能力的計算系統,專門用于處理科學研究、氣候模擬、藥物研發、天體物理等需要大量計算的數據密集型任務。它通常由成千上萬的處理器組成,運行速度遠超普通計算機,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傳統計算機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的復雜計算。超級計算機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實驗室工具,而是服務于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超級大腦”。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是世界首臺峰值運算能力超過每秒10億億次、擁有千萬核的超級計算機,它由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安裝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它廣泛服務于天氣與氣候模擬、大氣非線性云分辨率模擬、地震過程精確重現、航空航天、海洋科學、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藥物篩選、工業仿真、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油氣勘探等19余個領域,支持100多家單位完成數百項大型科研任務。曾榮獲包括2016年、2017年三項“戈登·貝爾”獎提名(大氣、海洋、材料模擬),2017年獲獎項目實現唐山大地震全流程高精度模擬;并在生物醫藥領域,例如寨卡病毒藥物虛擬篩選項目,將計算時間從幾年縮短至僅4天。該系統累計完成200多項百萬核作業,日均任務數約7000次,利用率超過50%,為國家重大科技戰略和產業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計算支撐。
神威·太湖之光到底有多快?
在衡量一臺計算機速度時,科學家通常采用“浮點運算次數”(FLOPS)作為標準單位,它指的是每秒能夠完成多少次小數點運算。例如,計算3.1415×2.718——這類小數的精確運算稱為浮點運算。相比整數運算,浮點運算在科學計算中更為常見,比如模擬氣候變化、分子結構、生物進化、天體軌道等都涉及大量小數計算。因此,浮點運算次數被廣泛用于衡量超級計算機的性能。
那么,超級計算機到底能有多快?神威·太湖之光交出的答案是——Linpack實測性能為每秒93千萬億次浮點運算,即93PFLOPS(PetaFLOPS)。Linpack是超級計算機領域十分權威的性能基準測試工具,用于測量系統的浮點計算能力。并且,神威·太湖之光的理論峰值性能為125PFLOPS,憑借于此,它于2016年登頂全球超級計算機榜首,是當時世界上第一臺突破100PFLOPS理論峰值的超級計算機。
2016年登頂全球超級計算機榜首
(圖片來源: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
讀到這里,可能還是有讀者會疑惑:這個“PFLOPS”數值到底意味著多快的速度?我們不妨換一個更直觀的類比——神威·太湖之光一分鐘的計算能力相當全國14億人,每人每秒計算1次,要連續算120年!
這不是一種夸張的比喻,而是真實的換算。它代表著“神威”不僅是快——而是超乎想象地快。
我國自主芯片:助力速度與節能并存
更令人驕傲的是,神威·太湖之光驚人的速度不是靠“堆疊顯卡”實現的,而是采用了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的SW26010芯片。每顆芯片擁有260個計算核心,全系統合計超過1065萬個核心,組成龐大的并行計算網絡。與之相比,你的筆記本可能只有4-8個CPU核心,即便是高端的AI訓練工作站,也往往不過數百核心。
此外,它在能效方面也堪稱優異。神威的每瓦計算性能約為6GFLOPS/W(每瓦特60億次浮點運算),意味著它在提供強大算力的同時,還能做到相對節能。要知道,普通家用電腦在跑滿負載時,每瓦功耗轉化的計算效率僅為其數十分之一。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超級計算機不只是“快”這么簡單,而是在龐大規模下依然能穩定、高效地快。
在這個由數據驅動的時代,“算得快”早已不是奢侈品,而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神威·太湖之光所代表的,不僅是中國自主研發能力的一次飛躍,更代表著對未來科技格局的深遠影響。我們或許感知不到它的速度,但正在享受它帶來的成果。從“快”到“強”,從“強”到“能用”,神威讓我們明白:科技實力,不在于一時炫目,而在于是否能用十年如一日的算力,支撐起人類文明向更高維度的躍遷。
在本文中,我們了解了超級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也領略了神威·太湖之光的驚人算力,還提到了我國自主研發的SW26010芯片。那么,這顆芯片有何特點?自研芯片對我們而言,有什么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下一篇文章,我們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楊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