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丹麥議會通過允許美軍在格陵蘭島設立基地并享有法律特權的法案時,這場持續百年的"北極爭奪戰"迎來了關鍵轉折——美國用一紙協議,將全球最大島嶼的軍事主導權收入囊中,而丹麥4.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與格陵蘭島216.6萬平方公里的體量對比,讓這場交易更像是一出現代版"城下之盟"。
一、百年執念:美國對格陵蘭島的"資源+戰略"雙重迷戀
美國對格陵蘭島的覬覦可追溯至19世紀。1867年,時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在購買阿拉斯加后,曾試圖將格陵蘭納入版圖;二戰期間,美軍實際控制該島并部署軍事基地;1946年,杜魯門政府開價1億美元購島被拒;到了特朗普時代,這位"地產總統"更將格陵蘭視為"北極房地產",多次威脅用關稅或軍事手段奪取控制權。
這種執念源于格陵蘭島的雙重價值:一方面,其地下埋藏著全球第二大稀土礦床(儲量超150萬噸)、175億桶未開發石油與4.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淡水資源更占全球淡水總量10%;另一方面,其地理位置堪稱"北極咽喉"——從北美到歐洲的最短航線必經此地,與俄羅斯隔北冰洋相望的圖勒空軍基地,更是美軍監控北極導彈與衛星的核心節點。
二、丹麥的"喪權協議":現代版《中英南京條約》重現?
此次丹麥議會通過的法案,實質是將格陵蘭島的主權"部分出讓"。根據條款,美軍可在卡魯普、斯克里德斯楚普等3座城市空軍基地駐扎,并擁有對丹麥平民的管控權;美軍士兵犯罪由美方司法體系處理,丹麥法律在美軍事務上幾乎失效。這種"治外法權"的設定,與清末列強在華設立租界、享有領事裁判權如出一轍。
丹麥的妥協并非偶然。作為人口僅590萬的小國,其安全長期依賴北約保護,而美國正是北約"話事人"。但這種以主權換安全的交易,代價極為沉重——格陵蘭島自治政府明確反對,國際社會譴責聲不斷,甚至丹麥國內民眾也痛斥政府"出賣國家尊嚴"。
三、北極棋局重構:美俄對抗升級與歐洲安全困境
美國在格陵蘭島的實質性控制,直接改寫北極地緣格局。對俄羅斯而言,美軍在此部署反導系統與戰略轟炸機,將嚴重擠壓其北極戰略空間。俄在北極地區擁有楚科奇半島等關鍵基地,美軍的"北極前哨"必然引發反制——俄可能加速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或強化北極巡邏,導致美俄在北極的軍事對峙升級。
對歐洲而言,美國的"深入"讓安全局勢更趨復雜。一方面,美軍在丹麥的特權可能引發民眾對"主權淪喪"的擔憂,法國總統馬克龍已公開反對,稱"這是在交易歐洲自主權";另一方面,歐盟一體化進程或受阻——美國通過控制格陵蘭島,可能加劇歐洲對美的軍事依賴,破壞歐盟追求"戰略自主"的努力。
結語:北極爭奪戰背后的"規則重構"
格陵蘭島的易主,本質是美國通過"協議滲透"改寫北極規則。當丹麥以"主權部分讓渡"換取安全承諾時,它不僅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更讓全球看到:在強權政治面前,國際法與主權原則可能被隨意踐踏。這場博弈的后續影響遠未結束——北極的冰蓋下,美俄歐的軍事對峙正在升溫,而格陵蘭島,不過是這場"新冷戰"的第一個落子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