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 何宏杰
時代賦予我們重任,同時也要求我們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熔銅藝術家朱炳仁,便是一位擅長捕捉每一次機遇的人。“從青銅時代走到熔銅時代,整整花了五千年。有人說我已經超越前人超越自己了,說我即使躺著也可以‘吃飯’,而且‘吃’得有滋有味。但有時候,機遇自然而然地跟著我來。”2025年夏,朱炳仁在天津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說。
朱炳仁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
擅捕機遇
開啟“中國銅雕第一人”之旅
朱炳仁的第一次機遇,是靈隱銅殿。
《漢書·律歷志》載:“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霜暴露改其形。”據說銅一千年才腐蝕一毫米,可謂流光溢彩、千年不朽。“老祖宗留下的銅建筑最高8米,銅殿機緣給我了,材料給我了,你敢不敢超過它?”在朱炳仁發明疊鑲銅建筑技藝之前,受限于材料屬性,銅建筑自身重量難以承受建筑重力,導致當時的純銅建筑如同工藝品般,體積普遍較小。“你可以參考它、模仿它,但真的沒辦法做到12米高。”而靈隱銅殿高達12.62米,2000年落成時為中國最高銅殿。
朱炳仁與他的作品
彼時,面對國內現代銅建筑實踐的空白,朱炳仁耗時兩年精心設計制作,八易其稿,帶領團隊突破技術、工藝、成本等重重難關。“銅與鐵是性質截然不同的材料,將它們結合使用時會產生雙金屬反應,這會導致材料腐蝕,嚴重影響建筑的結構安全和使用壽命。自由女神像里面是鋼的,雕塑在外面,里面腐蝕得很厲害,這里面很多科學。”深知問題嚴重性的朱炳仁,并沒有退縮,而是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投入研究。
熔銅作品創作中
“我不是專家也不是科學家,是小白,但我喜歡學習,我就研究這兩種材料,避免電偶腐蝕。”朱炳仁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琢磨、研究,并請教浙江大學等高校的材料學專家,探討解決方案。同時不斷進行實驗,嘗試不同的材料處理方法和連接工藝,最終采用鑄、鍛、軋、刻、鑲、鏤、沖、鎏金、點藍、氧化、做舊、封閉12種工藝,開創了大型銅工程建筑中多種工藝綜合運用的先河。建筑承重部分則采用銅與鋼材、混凝土融合的疊鑲銅技藝,確保了靈隱銅殿的質量和安全性。他還積極與項目方溝通設計方案,充分考慮靈隱寺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需求,確保銅殿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
1999年,靈隱銅殿正式動工,經過400多個日夜、萬余工而制成,終結了古代銅殿“小巧如工藝品”的歷史,中國現代銅建筑的開山之作就此誕生。之后,朱炳仁又后續陸續完成了中國第一座銅塔桂林銅塔、中國第一座彩色銅雕寶塔杭州雷峰塔、中國最大銅建筑群峨眉山金頂銅殿群、中國第一對銅畫舫西湖銅船、世界最高銅塔常州天寧寶塔、中國第一座用青銅裝飾的大橋紹興銅橋等作品,構建出完整的銅建筑語言體系,推動銅藝在宗教、園林、城市景觀等領域的應用。朱炳仁榮膺“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他自豪表示:“中國銅建筑,尤其是現代銅建筑歷史,是從我手上開始的。”
第二次機遇,源于一場大火帶來的靈感。
銅,自青銅時代起便承載著文明的厚重。從四羊方尊的靈動華美,到曾侯乙編鐘的金石清音;從秦始皇陵銅車馬、毛公鼎、蓮鶴方壺、長信宮燈、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神樹等藝術瑰寶的磅礴、華美、巧思、神秘,到各種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多元形態,青銅器物跨越時間、地域與文化,訴說著華夏文明的厚重底蘊與獨特美學。
“青銅工藝5000年來都沒什么變化,這個工藝是非常經典的,很難去撬動。”2006年,即將竣工的常州天寧寶塔遭遇大火,這座高達153.9米的佛塔,其首層屋檐被焚毀,銅瓦被熔融。悲痛萬分的朱炳仁很快發現,熔化的銅所發出的光芒,與燒蝕的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渾然天成的畫作。
一時間,他靈光乍現:若能人為控制銅的熔化和流淌,必定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銅藝術品。
收集回家的銅渣,成了朱炳仁的“新導師”。他反復試驗,最終憑借“無模可控熔鑄工藝”,將熔銅液變成了手中的筆與墨。一年后(2007年),他的“熔銅”處女作《闕立》問世。該作品以杉木為基底,結合熔銅浮雕與失蠟鑄造,通過解形熔意展現銅材獨特的不可復制肌理,并融合國畫、書法等技法,既傳達了一種精神、一種氣概,也體現了一種思考、一種方向。這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熔銅藝術畫作,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天津藝術展中,不少熔銅作品引得觀眾頻繁駐足打卡、合影留念。如《萬泉歸海》以熔銅工藝表現云蒸霞蔚、海納百川的景象,詮釋海河匯聚百川的包容精神,《稻可道,非常稻》通過熔銅技藝生動呈現稻穗的自然形態,“小站稻”化身金屬圖騰,以澎湃涌動之姿致敬農耕文明;《燃燒的向日葵》以梵高油畫《向日葵》為靈感源泉,借助熔銅技藝將平面圖像升華為三維立體造型,利用自由流動的銅液塑造出色彩鮮明、線條充滿張力的藝術形態,使觀眾得以窺見《向日葵》的背面風采。
朱炳仁《燃燒的向日葵》
憑借非凡創造力與卓越成就,朱炳仁成為青銅文明里,首個被全球藝術界熟知的標志性人物,贏得“中國銅雕第一人 ”等美譽。
接住流量
打開銅藝全新世界
近年來,“流量”成為高頻詞,曾入選《咬文嚼字》2017年十大流行語。在數字化浪潮中,朱炳仁敏銳捕捉到“流量”這一契機,為朱家銅藝開辟了更廣闊的傳播途徑、拓展了受眾群體,并帶來了豐富的商業化機遇。
2006年,常州天寧寶塔大火被撲滅當天,朱炳仁的孫子朱也天呱呱墜地。18年后(2024年),在“熔鑄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藝術展”從杭州啟運赴京的儀式上,朱也天高考成績揭曉,700分佳績報考北京大學。朱炳仁的兒子朱軍岷一句“我上可以啃老,下可以啃小”迅速走紅網絡,成為廣為流傳的金句。
朱炳仁與其子朱軍岷
借助這“潑天的流量”,朱炳仁、朱軍岷迅速創作并推出“一舉奪葵”向日葵胸針和“登科及第”文昌塔擺件。前者象征著積極向上,后者寓意著學業有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消費者的情感需求產生了強烈共鳴,“700分少爺同款”的流量效應更是加速了其傳播。“因為這波‘蹭’,讓更多人了解了我們朱炳仁·銅這個品牌,也讓我們2024年納稅超過6000萬,這是真金白銀的6000萬,可以說這是我們做的貢獻。流量是一時的,真正能留住人們的是大家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朱軍岷說。
天津藝術展一角
持續了一年的“流量”效應,在天津藝術展上依舊熱度不減——眾多觀眾爭相邀請朱也天合影、簽名。“我非常喜歡與年輕的朋友們相處,他們拍照時,即便沒有邀請我,我也會主動加入,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當然,更多時候他們也會熱情地邀請我一同合影。”朱炳仁笑道,“少年強則中國強,如今看到這么多年輕人熱衷于參觀博物館,我深感欣慰,這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傳承,孩子們是國家的未來。”
朱炳仁與其孫朱也天
朱炳仁承認,其孫朱也天“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每次舉辦展覽,朱也天總會關切地問他:“爺爺,有什么需要我參與的,我一定會來。”這份心意讓朱炳仁十分感動。“他是我的心頭寶,也是國家的寶貝,大家都很寵愛他。但他自身非常理性,總說‘我不過是個大一的學生’。或許正是這份清醒,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朱炳仁孫子朱也天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
這種“理性”一脈相承。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朱炳仁面臨著諸多非議和質疑。有人不理解他為何在銅藝領域取得成就后,還要將藝術觸角延伸到書畫、服裝等多個領域;有人對他的創新作品持懷疑態度。然而,他從不為外界的聲音所干擾,始終堅信藝術創作需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不能被傳統觀念和他人的意見所束縛。無論是庚彩藝術中對傳統色彩的創新運用,還是銅建筑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他的作品始終扎根于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其藝術理念則如水般自由流淌,成為突破傳統藝術戒律的先鋒。
目前,朱炳仁正忙于籌備他的北京時裝周藝術展。那些從文物雅器、傳統服飾及銅藝術中提煉的美學元素,將以服裝為媒介,展現朱炳仁對東方美學與當代生活融合的新探索。
童年常在三味書屋玩耍
朱家老宅曾與魯迅比鄰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祖籍紹興,現生活在杭州、北京。其家族淵源頗深——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文中所述“朱文公的子孫”,正是朱炳仁所在的朱家。
“魯迅先生的家就在我們邊上,朱家與之相距不過幾百米。”童年時,朱炳仁常在百草園、三味書屋玩耍,“他家有一棵棗樹,我還爬棗樹、打棗子吃。”去年,他還與兒子朱軍岷、孫子朱也天一起回到紹興尋根,“我7歲之前睡的那個房間,找到了。”
事實上,早在一百多年前,朱家的銅鋪便與魯迅先生家比鄰而居。
朱家銅藝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間。1875年,朱炳仁的太祖父朱雨相攜手弟弟朱慶潤,在紹興石灰橋畔創立“朱府義大銅鋪”,主營銅勺、銅筷、酒壺等日用銅器。當地流傳的“嫁女的銅,朱家的工”,便是對朱家精湛銅藝的贊譽。而在朱雨相、朱慶潤之前,他們的父親朱幼春早已開設了銅鋪,并兼營錫箔作坊。而魯迅筆下“父親開錫箔店”的“有錢的同窗”,或許正是朱家銅藝的某個后人。
彼時,朱炳仁的爺爺朱寶堂將銅鋪更名為“朱府瑞昌銅鋪”,選址紹興北后街83-85號。錘擊銅器的鏗鏘之聲,曾伴隨朱炳仁的童年記憶。盡管銅鋪舊址已于2008年因魯迅故里擴建被拆除,但如今在紹興魯迅中路222號,“朱家臺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地,再度與“魯迅故居”毗鄰而立。
朱炳仁撰寫的《朱家臺門紀事碑》記載:“朱府,是紹興的名門望族,五代傳承銅藝。現存的朱家臺門在著名的歷史文物光相橋畔,至今畫棟雕窗,烏漆大門,沉穩顯赫……此建筑朱家臺門系二〇一三年十二月重修并立碑以紀。”
為了還原周朱兩家的歷史淵源,朱炳仁買了很多書籍,希望能將那些被遺忘的故事,重新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如今,許多老朋友勸朱炳仁為銅學著書立說,“銅學的構建并非源于我個人視角,而是立足于整個社會的美學高度。畢竟時不我待,而我尚能講述些許故事。”在朱炳仁看來,文化是藝術的靈魂,是長盛不衰的根本,而銅的內涵豐富多樣,它既是物質材料,也是藝術與意識的承載者。他希望將“銅學”這一厚重的文化傳遞給更多人,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銅藝。
部分圖據朱炳仁·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