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筆直言/文
近日,湖南衡陽街頭上演了暖心一幕:一名女子突發昏厥倒地,路過的盤先生與另一名醫生迅速上前,輪流為其實施心肺復蘇。這本是一則傳遞正能量的 “暖新聞”,卻因個別網絡媒體的不當操作變了味 ,硬生生將 “救人善舉” 扭曲為 “襲胸嫌疑” 的爭議焦點,最終逼得救人者不得不出面自證清白。這起事件,深刻暴露出流量時代新聞倫理的嚴重失守。
街頭急救本是社會文明的試金石。盤先生的挺身而出,評論區里滿屏的贊揚鼓勵,已然彰顯主流民意對善意的認同。但個別網絡媒體偏要從犄角旮旯里挖掘極端言論,用 “襲胸” 標簽重構新聞敘事。這種操作本質上是流量邏輯對新聞價值的扭曲 —— 為了制造沖突博眼球,將個別雜音包裝成 “輿論熱點”;為了追逐點擊量,讓善意蒙塵、讓救人者寒心。
更危險的是這種行為對社會心理的侵蝕。當救人可能遭遇污蔑,當善舉需要自證清白,下次再遇街頭險情時,誰還敢果斷伸出援手?那些被刻意放大的惡意留言,看似針對個體,實則在社會層面散播恐懼:善意有風險,施救需謹慎。而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那些為流量不擇手段的 “爭議制造者”。
媒體本應是善意的守護者,而非惡意的放大器。一個點贊的極端言論,本就說明其與主流民意的背離。可某些媒體卻對這種 “非主流雜音” 大做文章,用 “沖突性” 取代 “真實性”,用 “撕裂感” 消解 “正能量”。這種舍本逐末的操作,不僅刺傷了救人者,更在瓦解社會信任的根基。
在這個呼喚更多善意的時代,我們絕不能容忍惡意被流量滋養,更不能讓救人者在善意中發抖。媒體當守住倫理底線,少些對極端言論的獵奇追逐,多些對人間善意的堅定守護。唯有如此,才能讓挺身而出的善意,不再在惡意揣測中猶豫退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