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覺民小學的校園還浸潤在朦朧晨霧中,潯知筑夢突擊隊隊長全其斌已站在操場中央,掌心緊攥著那張被反復翻閱得邊角起皺的日程表。這是突擊隊“三下鄉”實踐活動的第九天,也是他連續第九天清晨最早出現在校園里的時刻。從活動方案的落地到突發狀況的應對,從各組分工的協調到隊員狀態的關切,這位“定盤星”式的隊長,用連軸轉的身影,為十四天的實踐征程筑牢了前行的根基。
全局“謀”——一張日程表背后的精細布局
“三下鄉”活動啟動前一周,全其斌的書桌前就堆滿了調研資料。為了讓隊員們的任務精準對接覺民小學的實際需求,他帶領核心成員三赴學校走訪,記錄下“紅色文化基地東海書院探訪”等12項具體問題,最終敲定“支教+調研”的二維方案。
每天晚上十點,隊員們陸續休息后,他對著各組報來的日報表,用紅筆圈出次日重點:“支教組明天要帶四年級上手工課,提前檢查剪刀是否安全”“調研組去鄰村走訪,記得帶上防暑藥品”。有隊員打趣說:“隊長的日程表比課本還厚,連我們喝水的時間都算進去了。”但正是這份精細,讓原本可能陷入混亂的多線任務,始終保持著井井有條的推進節奏。
隊長全其斌與學生合影(夏靜淑 攝)
一線“跑”——風雨里的調度先鋒
活動進行到第五天,午后的暴雨突至,打亂了支教組的體育課安排。看著教室外瓢潑的雨勢和學生們失落的表情,正在巡查課堂的全其斌立刻停下腳步:“體育課改到教室上語文課”他快步跑向辦公室,聯系支教組調整課件,當孩子們的笑聲重新在教室里響起時,他的褲腳已被走廊的積水浸濕。
這樣的“臨場調度”在九天里成了常態。有次放學后突降大雨,幾個家遠的學生沒帶傘,全其斌便撐開自己的大傘,一趟趟護送孩子回家。
隊長全其斌護送學生回家(夏靜淑 攝)
隊員們總說:“隊長的鞋上永遠沾著泥,不是在教室和操場間跑,就是在送學生回家的路上。”而他常笑著擺擺手:“大家來這兒是做事的,我多跑幾步,能讓課上好、讓孩子安全,值!”
人心“聚”——團隊里的“暖心后盾”
“大家都是第一次遠離家鄉搞實踐,難免有情緒。”全其斌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隊員因連續熬夜備課而情緒低落時,他默默在對方桌上放了一張手寫便簽:“你的課特別受孩子喜歡,明天我替你盯早自習,好好睡一覺。”
在他的帶動下,突擊隊里漸漸形成了“有事喊一聲”的默契:支教組缺教具,調研組主動幫忙制作;后勤組搬物資,男生們總會第一時間搭把手。正如隊員們在總結會上說的:“跟著隊長干活,再累心里也踏實。”
全其斌深知,“定盤星”的意義從來不是獨自發光,而是讓每一份熱忱都有方向,每一份努力都有回響。九天來,他在晨光中鋪展規劃,在風雨中奔走調度,在細節里傳遞溫暖——既是為當下的實踐護航,更是為團隊與孩子們的未來埋下種子。那些被暴雨見證的護送、被課堂記錄的笑聲、被便簽傳遞的鼓勵,早已化作覺民小學孩子們眼中的光,也凝成突擊隊員心中的力量。征程雖未結束,但這些點滴已在時光里扎根,悄然生長。正如全其斌所言:“我們留下的不該只是十四天的足跡,而是一份能延續的真誠。”接下來的日子,潯知筑夢突擊隊將繼續以這份信念為舵,在實踐與奉獻的航程中,書寫更動人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