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蕊 通訊員 陳麗艷 王燕
在海拔4000余米的白朗縣,濟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手足外科主治醫(yī)師黃新良,作為濟南市援藏醫(yī)療隊員,正用醫(yī)術和愛心,在這片高原熱土上點燃生命與希望的熠熠華光。
凌晨1時30分,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高原的寒氣浸骨。黃新良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老師,有位手指離斷患者!家屬從定日縣開了6小時車剛趕到,情況緊急!”電話那頭,急診科醫(yī)師多吉次仁的聲音透著焦灼。黃新良立刻起身,抓起外套,奔向急診室。
患者是一位中年藏族同胞,左手示指因意外完全離斷,斷指被低溫保存著。詢問得知,家屬正是聽聞白朗縣中心醫(yī)院在黃新良指導下已成功開展多例斷指再植手術,才毅然驅車260余公里跨縣求醫(yī)。“濟南來的專家,我們相信您!請一定幫忙保住這根手指!”家屬懇切的目光,讓黃新良深感肩頭責任的分量。
迅速啟動綠色通道,黃新良帶領團隊完成術前準備,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無影燈下,顯微鏡將細如發(fā)絲的血管神經(jīng)放大16倍。黃新良屏息凝神,用比發(fā)絲更細的縫合線,在方寸之地精準吻合。經(jīng)過連續(xù)4小時的奮戰(zhàn),清晨9點,蒼白的斷指終于重新泛起了生命的紅潤——血運恢復,手術成功!
疲憊尚未褪去,黃新良又開始了上午的查房。在這里,他再次收獲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動。兩周前,他主刀完成“左手環(huán)指再植”手術的一位藏族患者恢復良好,當天即將出院。當黃新良細致叮囑康復注意事項時,患者的女兒眼含熱淚,雙手捧出潔白的哈達和一面鮮艷的錦旗,深深獻給了他。這無聲而隆重的民族禮儀,承載著藏族同胞對濟南醫(yī)生最深摯的感激。
成功的背后,是技術的錘煉與傳承。自白朗縣人民醫(yī)院引進手顯微外科專用顯微鏡以來,黃新良帶領團隊不斷攻堅克難。短期內,他們成功完成了多例復雜斷指再植、皮瓣移植等高精度手術。為了提升操作精準度,讓技術真正扎根高原,團隊創(chuàng)新訓練模式,利用雞翅中纖細的動脈進行血管吻合模擬練習。日復一日的苦練,將平均吻合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20分鐘,成功率穩(wěn)定在98%以上。
“顯微鏡是我們的‘眼睛’,雙手是搭建生命希望的‘橋梁’。”黃新良常說,“唯有千錘百煉,才能讓本地醫(yī)生真正掌握這門技術,才不負每一個生命的重托。”
從齊魯大地到雪域高原,濟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的援藏醫(yī)療隊,正以精湛技術和無私情懷為紐帶,將寶貴的經(jīng)驗深植于藏區(qū)。黃新良和他的同事們,用一把手術刀、一臺顯微鏡,在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將無數(shù)個“不可能”變?yōu)椤翱赡堋保悦钍秩市睦m(xù)寫著漢藏手足深情,為雪域高原的同胞點亮了永不熄滅的生命希望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