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心臟通道、歷經6小時、精細至毫米級的操作……”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二院”)胸心外科申林教授團隊,為一名76歲高齡、合并20多項基礎疾病的岳先生成功實施高難度全動脈化心臟搭橋手術,助其成功闖過“生死關”。
家住奉節的岳老先生因反復頭暈,被家人送至重醫附二院檢查治療。檢查中發現,老人竟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肺氣腫、腦供血不足等共20多項疾病。其中,心血管病變被評估為最大威脅。如不及時干預,極可能誘發大面積心肌缺血,進而導致室顫、心臟驟停甚至心源性猝死。
張沛醫生帶領團隊查房/圖源 重醫附二院
申林教授團隊迎難而上,決定采用遠期效果更優的全動脈化心臟搭橋術為老人重建心臟血供。但這項手術對精度要求近乎苛刻,堪稱“毫米級”的精細操作。血管易痙攣、管壁脆性高,加之岳老先生高齡與極其復雜的病變基礎,對術者的經驗、技巧及整個團隊的協作配合構成了極大挑戰。申林教授團隊憑借精湛的技藝和默契的配合,團隊精準截取患者左側乳內動脈及雙側橈動脈,在心臟上小心翼翼構建全新“生命通道”。6小時的奮戰,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最終成功架起“生命之橋”。
“太感謝申林教授團隊了!父親恢復得特別好,我們明天就能出院回家了!”岳老先生的女兒激動地說,“我們之前還擔心父親這么大的年齡不適合做手術,真是白擔心一場?!钡靡嬗谌珓用}化搭橋無需腿部操作的特點,老人術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動,短短十余天,取動脈的手臂功能幾乎未受影響,困擾多時的頭痛也緩解了。為表達誠摯的敬意與感謝,她特意制作了錦旗送到醫護人員手中。
為何選擇全動脈化心臟搭橋?胸心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沛解釋,傳統大隱靜脈橋隨時間推移易病變狹窄,而動脈血管憑借堅韌特性,10年通暢率可超90%,能大幅降低二次手術風險,顯著提升心肌供血與心臟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期并改善生存質量。
復雜冠心病嚴重威脅高齡患者生命健康,尤其當常規介入支架手術難以奏效時,治療面臨嚴峻挑戰。依托深厚技術積淀和多學科協作優勢,重醫附二院胸心外科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率先將全動脈化心臟搭橋作為常規手術開展多例,持續提升手術效果與安全性,打破了“年齡是心臟手術禁區”的局限,為更多高齡復雜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安全、長效的外科治療新方案,架起了通往健康的“心”橋。
就醫指南》》
掛號方式:重醫附二院官方微信公眾號——新智慧服務——預約掛號——江南院區——江南胸心外科門診
門診時間:
申林主任醫師——每周一;張沛副主任醫師——每周四上午;伯志祥主治醫師——每周二、周三。(資訊)
(文/周晉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