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的百合》
(長篇紀實文學)
董宏偉
四十六、最后的告白——作者的話
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拐賣婦女兒童的行為一直深惡痛絕,這種現象向來是國人最為痛恨的一種犯罪。那些喪盡天良的人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致使多少家庭支離破碎、妻離子散,而那些被拐賣的婦女,除了被迫在收買者的家中失去自由,大多數都被當作性發泄的工具和生育的機器,簡直毫無倫理道德和尊嚴可言。然而,令人奇怪和不解的是,當許多被拐婦女獲得解救后,卻往往又回到了收買者的身邊。于是很多人就產生了諸多疑惑,難道這些可憐的女性患有心理疾病?
的確,被拐賣的婦女一般文化水平較低,思想單純,社會知識和閱歷匱乏,對好與壞、對與錯的分辨能力模糊,也有的是貪圖榮華富貴,追求物質享受。正因為如此,才會落入犯罪團伙設下的陷阱。即便僥幸被解救后,由于文化知識的匱乏,她們無法傾訴自己的辛酸。特別是她們一旦在收買者的家中有了孩子后,往往會被骨肉親情所羈絆,即使被解救后,受兒女之情的牽掛,相當一部分都會選擇忍辱負重重新回到收買者的家中。
其實她們并不愛收買者,相反她們甚至非常痛恨,但她們也和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她們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她們也無法忍受與自己的骨肉天各一方的痛苦?試想:當她們被拐賣時,受害女性被迫離開父母家人,第一次承受骨肉分離的痛苦;被救后,如果離開兒女,又必須承受第二次骨肉分離的折磨,這些都是常人難以承受的,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實在是無法真切感受到的,因為那實在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楚。
無疑,百合的遭遇是令人痛心的,她雖然可憐、可嘆、可惜,具備了上述的種種特點,但她也是幸運的。這是因為她最后的歸宿還是非常理想的,既沒有和第一個孩子分離,又組建了另外一個幸福的家庭,所以她的結局應該是令人欣喜的。
時光不斷流逝,拐賣人口的罪惡仍時有發生。這實在是對人性的踐踏和殘暴,是對當今社會文明的公然挑釁。本書的目的便是:呼吁身邊的所有人,摒棄冷漠,幫助這些弱勢群體吧!也期望有關部門對那些毫無人性的人販子都能夠嚴懲不貸,讓他們在法律面前瑟瑟發抖!
但愿世間再無人口拐賣,但愿骨肉親情再也不必分離。
(完)
作者簡介:董宏偉,洛寧縣特殊教育學校退休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