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各大港口對外公布的吞吐量數據越來越少,更別提精細到某項業務的數據,但是有一項業務的曝光度卻越來越高:
今年前5月,上海港完成保稅LNG(液化天然氣)加注量31.9萬立方米,同比增加60.9%;上半年完成加注量38.4萬立方米;
1-5月,深圳港完成保稅燃料油加注量18.88萬噸,保稅LNG加注量9.96萬噸;鹽田港今年LNG加注量突破28.5萬立方米,已超去年全年總量;
截至5月底,寧波舟山港年LNG加注量首次突破10萬立方米,今年上半年LNG國際航行船舶累計加注量突破5萬噸。(注:1立方米LNG約0.42-0.46噸)
除了這三大港外,廣州港于2023年6月實現首次LNG“船-船”加注;廈門港于去年9月完成福建首單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遼港集團于去年12月成為我國北方首家獲得港口綠色甲醇倉儲國際認證的港口企業,大連港近日完成東北地區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綠色甲醇港口倉儲裝卸及加注業務。;青島港于今年6月完成北方首單國際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業務;香港港于今年6月首次進行LNG加注及同步貨物裝卸作業。
在生物燃油、LNG、甲醇等綠色燃料加注業務上,大港扎堆入局,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港口很能“加油”。
其實,綠色燃料加注是保稅燃油加注業務的延伸,后者是港口的重要配套服務能力之一。長期以來,雖然諸多美線、歐線船舶都從我國啟航,但船公司大多會選擇去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等地補充燃料。
圖源自中國船燃
這筆業務不可小覷,全球國際船舶航行燃油需求量每年約為2億噸,僅亞太地區保稅燃油消費量就超過9000萬噸。2023年,全球第一大燃油加注港新加坡港加注了5182萬噸船用燃油,是中國所有港口總和的2.63倍,同期中國共計完成保稅船供油量1969萬噸。當年全球十大燃油加注港中,中國港口占三席,分別是舟山港、香港港和上海港,各自完成了704萬噸、578萬噸、341萬噸。
保稅燃油加注業務雖然只是給港口打輔助,卻能吸引大量船舶停靠,如2023年,到訪香港的遠洋船中,22.5%的船舶主要目的是進行加注。船東、貿易商等在港口集聚后,除了保稅油產業,還能促進船舶維修、油品檢測等高端航運服務業發展,并帶動裝卸、倉儲、物流等業務。
隨著綠色動力船舶逐年下水,港口替代燃料加注市場將成為一片藍海。據克拉克森統計,2024年全球新船訂單中,替代燃料動力新簽訂單量創歷史紀錄,訂單量達820艘合6,221萬總噸,在新簽訂單中占比超過50%。其中按噸位計算,LNG動力船舶占替代燃料新簽訂單70%。預計到2030年,全球船隊中將有超過20%的船舶將為替代燃料動力。據DNV,今年上半年,全球共訂造151艘替代燃料動力船舶,其中LNG動力87艘,甲醇40艘。
已經下藍海的港口還屬于少數,據克拉克森為港口圈(ID:gangkouquan)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兩大較為主流的替代燃料方面,全球已具備LNG加注能力的港口有207個,具備甲醇加注能力的港口有18個,還有一批港口在建設或規劃中。
能加注LNG的港口雖多,但都剛起跑。鹿特丹港是先行者,于2018年完成首次LNG“船-船”加注作業;新加坡港于2019年完成首次LNG“船-船”加注。我國港口中,上海港于2022年首次完成LNG“船-船”同步加注作業,深圳港與寧波舟山港則于2023年開啟保稅LNG加注業務。
短短幾年間,差距沒有拉開。2024年,新加坡港與鹿特丹港分別完成LNG加注量46.1萬噸與94.1萬立方米,同期上海港完成了46.2萬立方米。
到了今年,差距更小,鹿特丹港一季度完成LNG加注量23萬立方米(上海港同期為16.9萬立方米),新加坡港1-6月完成LNG加注量24.4萬噸(上海港同期完成約17萬噸)。
與此同時,市場正在急速擴張之中,據能源咨詢公司Lansdowne Moritz,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LNG加注總量已達150萬噸,同比增長64%。在蛋糕不斷做大的過程中,傳統燃油加注業務不強的港口如深圳港搶先上桌,已經超越了加油大港香港港。
甲醇加注方面,下水的船還不多,開展加注業務的港口也能數得過來,無論是新加坡港、鹿特丹港還是上海港,都還處于業務培育期。今年一季度,鹿特丹港完成生物甲醇加注5490噸,超過去年全年總和,上海港今年1月就加注了9992噸,稍微領先一個身位。未來市場巨大,僅馬士基在甲醇雙燃料船隊成型后,每年就需要綠色甲醇75萬噸。
港口圈(ID:gangkouquan)認為,未來幾年,是中國港口發展綠色船用燃料加注業務的黃金窗口。傳統的燃油加注業務已相當成熟,港口在其中的話語權較少,但在綠色船燃加注業務中,港口能從一開始就加入供應鏈的構建當中,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等都有控股或參股的能源企業或船燃公司,開展船燃業務,上港集團近日還下單了一艘2萬立方米LNG加注船。此外,各大港口集團也與諸多班輪公司簽訂了綠色船燃加注協議,有可能通過加注撬動其他業務。
但是,就像其他市場一樣,蛋糕最終只能做那么大,我國大港之間存在競爭關系,一窩蜂上桌可能形成內卷,一些港口為了吸引業務已經開啟了大額補貼。各個區域內的港口協同開展綠色船燃加注業務,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