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用開心果殼制作小動物、贈送三只松鼠玩偶的零食品牌嗎?
從耗盡2億收購資金到關閉700家門店,這個曾估值300億元的零食王國正面臨瓦解。
這個令投資者瘋狂的品牌,如今卻被市場無情拋棄。
一個曾經的“國民零食第一股”,為何會走到被消費者冷落的地步?
失去公眾信賴的品牌,還能依靠什么重振旗鼓?這只松鼠究竟能堅持多久?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財務數據中的隱憂
三只松鼠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令人震驚。
營業收入增長僅2.13%,幾乎停滯,凈利潤更是暴跌22.46%,只剩余微薄的2.39億元。
這家曾讓投資人趨之若鶩、消費者追捧的零食巨頭,現在正處于困境中艱難求生。
再看2024年的經營狀況,表面106億元的營收看似不錯,但這背后是高達19億元推廣費用支撐的虛假繁榮。
盡管凈利潤達到4.08億元,同比上漲85%,但細讀財報細節,真相令人吃驚。
政府補貼占據凈利潤的21%,這意味著,倘若沒有這根救命稻草,三只松鼠的實際利潤將直接縮水兩成。
抖音平臺的表現更讓人匪夷所思,投入產出比僅為1:0.3,通俗來說就是每投10元只能換來3元的商品銷售。
退貨率甚至達到同行的兩倍,獲客成本已完全失控。
而自2023年至2024年間,IDG資本的持股比例由20%驟降至3.91%,套現金額超過40億元。
今日資本的徐新更是果斷退出,自2020年起持續減持,目前已徹底清倉。
股價較巔峰時期暴跌七成以上,市值蒸發超200億元。
事實上,這場危機的隱患早已埋下。
2020年營業收入尚有101.73億元,至2023年卻只剩下71.15億元,三年時間蒸發了30億元。
雖然2024年營收似乎止跌回升,但主要得益于抖音渠道貢獻的21.88億元,占比達24.8%,歷史性地超越天貓。
然而問題在于,這種依賴燒錢獲取流量的方式,究竟還能維持多久?
章燎原本人坦言:“比別人更早吃苦,也更晚覺醒。”這句話說得倒是實在。
只是不知道,覺醒后的三只松鼠,是否還有翻身的機會。
線下擴張的失敗
2019年,章燎原曾豪言壯志地宣布:“五年內開設萬家門店”。
當時的三只松鼠正值高光時刻,所有人都相信這個目標可以實現。
但現實狠狠打了他的臉。
到了2023年,三只松鼠做出一項令人震驚的決定——關閉所有直營門店。
昔日的萬店愿景,如今淪為全面撤退。
截至2024年,加盟店僅剩333家,比高峰期減少了七成。
全年線下銷售額僅有4.04億元,不到總營收的4%,徹底淪為邊緣業務。
如果說關店可視為戰略調整,那么對愛零食的收購則暴露了三只松鼠的戰略混亂。
原本計劃以2億元控股愛零食旗下的1800家門店,結果僅八個月便宣告終止。
業內人戲稱這是“渣男式收購”,先畫大餅承諾未來,后翻臉不認賬。
失敗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愛零食的門店集中在湖南,根本無法實現全國聯動。
更荒誕的是,在宣布收購愛零食僅僅五天后,章燎原又投資了“零食優選”。
最終僅以1.14億元獲得愛折扣60%股權,算是勉強挽回面子。
品牌拓展同樣一團糟。
目前擁有33個子品牌,從休閑食品到寵物糧,從咖啡飲品到生活用品,幾乎無所不做。
SKU總數超過700種,但其中七成產品配方雷同。
唯一表現亮眼的是小鹿藍藍,年銷售額可達7.94億元。
其余品牌基本處于虧損狀態,營收占比不足3%。
即便如此,2025年仍推出新品牌“餓了個喵”。
沉重資產負擔與組織混亂
在供應鏈方面投入6.6億元,在弋江、天津、簡陽建立了三個生產基地。
還四處布局:云南種植夏威夷果,新疆采購紅棗,巴西購買松子期貨。
聽起來宏偉,實際成效如何?
固定資產周轉率從9.2次下降至4.7次,意味著資產使用效率大幅降低。
每年新增折舊費用2.3億元。
有內部人士透露:“每個工廠都可能讓利潤減半。”
而激進的組織改革,帶來了更深遠的問題。
2024年裁撤全部中層管理人員,拆分為248個獨立核算的小團隊。
短期內效果顯著,人均效能提升三倍,并打造出105款熱銷產品。
但由于組織過于分散,這些“小老板”各自為政,難以協作,整體協調性嚴重受損。
問題層出不窮,產品質量投訴激增。
霉菌超標、發現異物等用戶反饋累計超過4400條。
六成產品采用代工模式,質量管控幾乎空白。
食品安全事件接連發生,消費者的信任正在逐步流失。
從輝煌走向迷茫
2012年,章燎原創立三只松鼠,僅用65天便登頂淘寶堅果類目榜首。
2019年上市時,“國民零食第一股”的頭銜響亮,市值一度逼近300億元。
成功的秘訣很簡單:可愛的松鼠形象搭配貼心服務,典型的淘品牌打法。
但后來開始膨脹,從專注堅果擴展到各類商品,提出“萬物皆可松鼠”的口號。
戰略方向變得搖擺不定。
原本的線上優勢逐漸喪失,線下市場又難以突破。
輕資產轉型重資產,包袱越背越重。
章燎原個人風格強烈,戰略決策頻繁變動。
組織能力跟不上領導者的構想,執行過程漏洞百出。
他那句“比別人更早吃苦,也更晚覺醒”,確實點出了癥結所在。
但三只松鼠的困境并非孤例。
隨著電商紅利消退,從純線上轉向全渠道,很多企業都難以跨越這一關。
是專注于做好一件事,還是嘗試涉足多個領域?
大多數企業都會選擇后者,結果往往陷入困境。從垂直品類向平臺化發展,聽起來美好,實則充滿挑戰。
企業發展壯大后,單靠一個人的能力顯然不夠。
個人英雄主義與組織能力建設之間的矛盾,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
是否選擇重資產運營?追求效率就需輕裝上陣,追求控制力就得親自操盤。
兩者兼顧?別做夢了。
資本與實業的關系始終微妙。
投資人追求短期回報,企業關注長遠發展,這兩個目標經常沖突。
這只曾經人人喜愛的松鼠,到底是在為未來布局,還是在透支當下?
時間會給出答案。但從當前形勢來看,前景不容樂觀。
結語
三只松鼠的發展歷程,是中國互聯網品牌轉型的一個縮影。從淘品牌神話到全渠道困境,從輕資產運作到重資產壓力,從專注堅果到多元拓展,每一次擴張都在削弱品牌核心價值。當電商紅利褪去,當資本紛紛撤離,這只曾經可愛的小松鼠還能找回初心嗎?對于所有互聯網品牌而言,三只松鼠的教訓值得深思:規模不等于實力,擴張不等于成長。
參考文獻:1.百度百科——三只松鼠資料頁2.鈦媒體APP-2025-07-04——《三只松鼠的轉型之困》3.新浪財經-2025-07-10——《小鹿藍藍出海 “三只松鼠”探索消費新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