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村口新喇叭
上周回江西老家參加表弟婚禮,剛到村口就被震住:
兩輛冷鏈廂貨橫在坪上,車身貼著“米其林三星外燴到家”;
旁邊支著四臺商用電磁爐,不銹鋼臺面亮得能照鏡子;
最顯眼的是一塊二維碼立牌——
掃碼登記,自動分菜、分湯、分喜糖。
我下意識摸了摸包里的那把菜刀,
突然意識到:
**曾經端一碗自家醬油就沖進人堆的“嫂子聯盟”,不見了。**
02 那口大鐵鍋的過去
把時間撥回二十年前。
誰家要是娶媳婦,
傍晚的炊煙能從東頭飄到西頭。
男人扛桌搬凳,女人提刀拿盆,
像一場不用排練的交響樂:
二嬸的刀最快,“噠噠噠”能把蘿卜切成一朵花;
? 三姑的鍋鏟最重,翻炒時鍋沿能蹦出火星;
? 最絕的是五嫂,洗碗只用一把稻草,
瓷碗在她手里轉三圈,比新買的還亮。
沒人談工錢,也沒人記工時,
大家心里只裝著一句話:
**“下次輪到我家,你也得來。”**
那是農村最原始的“區塊鏈”——
人情就是共識機制,
一口大鐵鍋就是所有人的礦機。
03 電磁爐的現在
如今,冷鏈車一來,
所有食材被切成一樣大小的立方體,
連蔥花都按克稱好。
嫂子們圍著圍裙站在一旁,
像參觀科技館的游客,
偶爾被邀請去“體驗切菜”,
卻被廚師禮貌提醒:
“阿姨,標準厚度是3毫米,您這刀法太藝術了。”
她們訕訕笑,把菜刀別回腰間,
像收起一把不再出鞘的劍。
**當技術把每道工序標準化,**
**“幫忙”就成了“添亂”。**
04 消失的“嫂子聯盟”
我試圖找回當年的熱鬧,
卻發現“嫂子聯盟”早已悄悄解散:
? 二嬸去了鎮上帶孫子,
手機里存的是“寶寶輔食100道”;
? 三姑腰傷復發,
現在專職在抖音直播賣自家菜籽油;
? 五嫂最絕,
成了外燴公司的“洗碗督導”,
月薪五千,比當年種地翻三倍。
她們不再提著菜刀互相串門,
而是在微信群里搶“外燴優惠券”。
**技術解決了效率,也拆解了共同體。**
05 掃碼背后的得與失
新人省了心,
老人省了力,
可省掉的還有——
? 二嬸切菜時順手塞進孩子嘴里的黃瓜頭;
? 三姑翻炒時偷偷多放的那勺豬油;
? 五嫂洗碗間隙講的鬼故事,
嚇得一群小孩不敢去后院上廁所。
這些“浪費時間的細節”,
才是人情味最濃的佐料。
**當一切可以被掃碼量化,**
**“多給你一勺”的善意就無處安放。**
06 一把菜刀的歸宿
表弟婚禮結束那天,
我在廚房角落看到一把生銹的菜刀,
刀柄纏著褪色的布條,
像一位退役的武林高手。
我把它帶回家,掛在廚房最顯眼的位置,
不是為了切菜,
而是為了提醒自己:
**技術再進步,也切不斷人與人之間的那口熱湯。**
07 寫在最后
下次誰家再辦喜事,
我想提議:
留一口大鐵鍋,
讓嫂子們輪流炒一道菜,
哪怕鹽放多了,
也是記憶里最鮮的味道。
**因為掃碼可以分肉,**
**卻分不出“你多給我一塊肥瘦相間”的偏心。**
【注:本文為個人見解,僅供娛樂和啟示,不喜勿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