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張小玲 通訊員 黃智穎 伍霓虹 為切實解決基層執法面臨的“辦案難、推進慢、審核弱、程序松”等痛點,今年以來,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大膽創新,推出“隨隊案審”工作模式,將法制審核與指導前移至執法一線,顯著提升了執法規范性和辦案效率,贏得市民更多理解與支持。
行政執法是連接政府與群眾的橋梁,其質量直接關乎群眾對政府與法治的信心。傳統的執法模式往往是“事后審查”,案件辦理與法制審核存在一定脫節。民治街道打破這一局限,組建由法制骨干和駐隊律師組成的專業團隊,直接“隨隊作戰”,深度嵌入執法現場。這支“法律智囊團”在執法過程中實時提供指導,協助隊員規范證據固定、完善文書制作、及時糾正程序瑕疵,確保案件從立案之初就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
“新模式的核心是早參與、早指導、早糾錯”,民治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負責人介紹道,“法制人員與律師不再是‘事后諸葛亮’,而是全程伴隨執法隊員,在辦案現場提供精準的法律支持和程序把關,大大降低了案件瑕疵率,也提升了執法隊伍的規范意識。”
“隨隊案審”不僅是“嵌入式”指導,更是“全方位”練兵。專業團隊圍繞“查問題、補短板、強實戰”的主線,對案件進行一案一審、多維度剖析,從違法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到執法程序等各個環節查找共性問題。這些問題被梳理成清單,成為精準化培訓課程的“活教材”。通過邀請專業人員結合法規與實戰案例開展互動式培訓、深入剖析,有效提升了執法隊伍的整體法律素養和實戰能力。同時,法制人員深入一線精準定位執法難點,通過實務培訓、制作執法清單、發送提醒函等措施,引導執法人員養成“邊辦案、邊自查、邊整改”的習慣,推動執法隊伍從“被動糾錯”向“主動規范”轉變。
更讓市民感受到變化的是執法過程中的“溫度”。在執法現場,“法制人員+駐隊律師”團隊積極開展“互動式”精準普法。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法律條文,結合典型案例剖析違法事實和后果,將法律知識從文本帶入群眾生活。在嚴格執法的同時,他們更注重柔性勸導,充分尊重群眾合理訴求,引導當事人主動認識錯誤、落實整改。
“以前覺得執法就是開罰單,現在感覺他們解釋得很清楚,為什么不能這樣做,法律依據是什么,也愿意聽我們的難處,幫我們想辦法整改。”一位曾接受勸導的商戶表示,“這樣溝通起來順心多了。”
民治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隨隊指導+案件審查+專題授課”的全鏈條執法保障體系,有效解決了新領域案件辦案難題,加速了案件辦理流程,顯著提升了執法監管和處罰辦案的質量與效能。更重要的是,它讓每一次執法都成為一次生動的普法實踐,在維護法律權威的同時,有效化解了執法對立情緒,提升了群眾對執法工作的理解度與配合度,實現了執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讓城市管理更具法治溫度,進一步筑牢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任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