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美英法德四國外長舉行緊急電話會議,就伊朗核問題達成罕見共識:若德黑蘭在八月底前拒絕徹底放棄核計劃,將聯手重啟全面制裁。
制裁的具體措施,包括禁止向伊朗出口戰斗機等重型武器、切斷國際金融援助、嚴控雙用途物資流通、全面檢查海空運輸貨物、限制導彈開發能力、強化金融管制等多維度打擊。
對當前經濟狀況堪憂的伊朗而言,這些措施無異于雪上加霜。
由于長期受西方制裁影響,該國通貨膨脹率持續攀升至45%,失業率居高不下,全國約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石油收入占政府財政的65%以上,一旦新一輪制裁落地,伊朗經濟的最后支柱或將崩塌。
更令人擔憂的是,持續的經濟困境已導致伊朗貨幣里亞爾在過去一年貶值超過60%,普通民眾的購買力急劇下降。
德黑蘭大學經濟學院最新研究顯示,基本生活物資價格較去年同期平均上漲了85%,面粉、食用油等必需品在黑市的價格更是翻了三倍有余。
伊朗面臨的困境不僅來自外部壓力。此前以色列連續十余天的精確打擊已造成伊朗革命衛隊12名高級軍官和7位核科學家傷亡。
美國更是直接空襲了德黑蘭郊區的核研發中心,連續軍事打擊重創伊朗防御體系。
伊朗的內部壓力同樣不小,在強硬派勢力主導的政治環境中,任何妥協都可能觸發內部動蕩。
議會保守派領袖賈拉里公開表態:即使政府接受西方條件,議會也絕不會批準任何限制核能力的協議。
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顧問委員會近期發布聲明,強調"核技術是伊朗不可剝奪的權利",暗示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讓步。
所以,這也就導致伊朗國內輿論場正呈現兩極分化趨勢:城市中產階級普遍希望解除制裁改善經濟,而保守派則堅持"以實力求和平"的路線。
值此危急時刻,伊朗外長阿巴斯·阿拉格齊緊急飛赴北京。此行表面是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實質是希望中國在危局中伸出援手。
伊朗轉向中國尋求支持出于多重考慮:中國不僅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是伊朗石油最大買家,占其出口總量的92%。
德黑蘭方面清楚,若失去中國支持,伊朗經濟體系將全面崩潰。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伊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315億美元,其中能源貿易占比超過78%。
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系使中國成為伊朗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依靠。
此外,中國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反對單邊制裁,這種公正立場也增強了伊朗對中國的信任。
美方對此早有預見。美國國務卿在制裁聲明發布后,立即通過外交渠道呼吁中方"發揮建設性作用",實質是施壓中國促使伊朗讓步。
但中方立場始終明確一貫,在最近舉行的中東安全會議上,王毅外長重申解決伊核問題的"中國方案":立即實現地區停火、確保平民安全不受侵害、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推動包容性和平進程。
中國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監督的民用核能開發,但堅決反對將民用核設施政治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近期在記者會上特別強調,任何解決方案都應尊重伊朗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的合法權利,包括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這一表態被外界解讀為對西方"全盤否定"伊朗核計劃的明確反對。
美方要求伊朗徹底拆除核設施,而伊朗堅持民用核能開發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賦予的合法權利。
伊朗核技術部門最新報告顯示,該國鈾濃縮能力已提升至每日12公斤豐度60%的濃縮鈾,理論上可在30天內獲得武器級原料。
這種危險平衡正在加劇地區軍備競賽——沙特已啟動本國鈾濃縮計劃,埃及也在洽談引進核反應堆技術。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警告,中東地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核擴散風險",若處理不當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歐盟在此問題上立場曖昧,表面配合美國制裁的英法德,實則擔憂制裁反噬:德國汽車業在伊朗有35億歐元投資項目,法國道達爾集團承建的南帕爾斯天然氣田價值48億美元。
歐盟外交官員私下表示,若伊朗原油徹底斷供,歐洲油價可能飆升至每桶130美元,加劇本已嚴峻的通脹形勢。
據歐洲央行最新預測,能源價格每上漲10%,歐元區通脹率將相應上升0.5個百分點。
這種經濟壓力使歐盟內部對制裁伊朗產生分歧: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明確反對過度制裁,擔心影響能源供應;而波蘭等東歐國家則主張對伊朗采取更強硬立場。
這種內部分歧導致歐盟難以形成統一有力的對伊政策。
面對復雜局面,中國或提出"分階段解決方案":第一階段伊朗凍結核材料豐度提升,換取西方暫停部分金融制裁;
第二階段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安裝24小時監控設備,西方逐步解除石油出口限制;最終實現完全解除制裁與伊朗接受永久性監控的雙贏局面。
中國提出的方案將平衡三大核心訴求:保障各國能源安全、確保不擴散機制有效運行、尊重伊朗發展權益。
這一方案借鑒了2015年伊核協議的成功經驗,同時吸取了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協議的教訓,強調協議應具有"不可逆性"和"可驗證性"。
中國中東問題特使翟雋近期穿梭于德黑蘭和歐洲各國首都,積極推動這一方案的落實。
對普通伊朗民眾而言,這場大國博弈關乎生存。首都德黑蘭面包價格三個月暴漲90%,醫生納賽爾道出百姓心聲:"我們不是國際政治的棋子,只希望能給孩子買得起奶粉。"
制裁措施看似針對政權,實際卻讓平民承受苦果,這也是國際社會應警惕的問題。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最新報告顯示,伊朗醫療系統正面臨嚴重危機,關鍵藥品短缺率達43%,兒童疫苗接種率下降至十年來最低水平。
這些民生困境正轉化為社會不穩定因素,過去半年伊朗已爆發超過200場針對經濟狀況的抗議活動。
國際紅十字會中東地區主任警告,持續制裁可能導致伊朗出現人道主義危機。
當前危機考驗各方政治智慧。若執意對抗,可能導致中東核擴散危機;若選擇對話,將開辟多贏前景。
中國倡導的和談路徑不是妥協退讓,而是著眼地區長遠穩定的戰略選擇。
在布魯金斯學會最新研討會上,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蘇珊·賴斯坦言:只有兼顧伊朗尊嚴和國際安全的方案才能真正奏效。
她特別指出,2015年伊核協議的成功之處在于建立了"利益平衡",而當前西方要求伊朗單方面讓步的做法注定難以持續。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專家也認為,中國提出的分階段解決方案更具現實操作性,有望打破當前僵局。
隨著八月期限臨近,各國外交部門正進行最后磋商。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將繼續推動美伊雙方在維也納重啟談判,并聯合俄羅斯、歐盟等各方建立多邊協調機制。
中東和平需要建設性對話而非對抗施壓,這正是中國方案的核心價值所在。
參考資料:
1、美媒:美英法德要求伊朗最遲8月底達成核協議——中國經濟網2025-07-16 00:00
2、外媒:美英法德施壓伊朗,要求最遲8月底達成核協議——中國新聞網2025-07-16 10:5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