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架無人機凌晨突襲,三名武裝頭目被精準“斬首”,印度這次越境打擊為何能全身而退?緬甸戰機升空卻未攔截,背后藏著什么默契?當無人機戰爭從俄烏蔓延到南亞,巴基斯坦的防空網還扛得住嗎?
據《今日印度》報道,近日,印度軍隊動用超過150架來自以色列和法國的自殺式無人機,對那加蘭邦至藏南地區龐賽山口的多個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ULFA-I)營地發動突襲。
48小時內,該組織最高指揮官阿克索姆等3名頭目被"斬首",19名武裝人員喪生,武器庫化為廢墟。
這場代號"獵殺行動"的突襲由印度軍方主導,卻始終未獲官方承認——這種"打了不認"的模糊戰術,暴露出南亞反恐的復雜博弈。
這場行動背后,是印度在東北部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治安戰泥潭。擁有1600萬黃種人口的阿薩姆地區,與印度本土僅靠23公里寬的西里古走廊相連,地理隔離加劇了文化隔閡。
自1967年ULFA成立以來,當地分離主義武裝已造成超1.9萬人死亡。但印度內政部數據顯示,過去11年襲擊事件驟降76%,印軍傷亡減少70%以上。
轉折點在于印度軍事策略的升級。早期步兵小隊進山圍剿常遭伏擊,如今則構建起"無人機+隔離區"的新體系:
技術碾壓:引進以色列"哈洛普"和法國"神經元"自殺式無人機,配合衛星和電子偵察,實現"發現即摧毀" 。
這種“發現即摧毀”的閉環能力,遠超俄烏戰場上主流的FPV無人機游擊戰,甚至讓長期與印軍纏斗的巴基斯坦都相形見絀。
要知道,2025年印巴邊境沖突時,巴軍無人機曾因缺乏體系支撐,戰果寥寥無幾。而印度此次行動中,以“偵察-評估-再打擊”的節奏連續發動三輪攻擊,明顯借鑒了以色列“定點清除”模式,背后必然有衛星、電子偵察等體系的強力支撐。
空間壓縮:修建300公里邊境隔離墻,部署6.6萬人的阿薩姆步槍隊巡邏,切斷武裝分子流動。
跨境打擊:2021年空襲緬甸境內那加蘭武裝營地后,越境行動已成"灰色規則" 。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駐防東北部的印軍第3軍已調往中印邊境,由準軍事部隊接手防務,側面印證新德里對技術手段的自信。
按照印度方面的說法,印度一些游擊隊,與緬甸境內的少數民族有聯系,并在緬甸境內長期保持存在。
對于印度此次的越境打擊,盡管緬甸空軍派出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戰機升空監視,卻全程未攔截印度無人機。這種反常態度揭示了地區反恐的潛規則:
其一,利益交換:緬甸軍政府同樣受困于跨境武裝,2023年若開軍叛亂就曾使用印度制武器 。其二,主權讓渡:印度軍官向媒體暗示"只打擊特定目標",實則測試鄰國底線。其三,技術代差:緬甸防空系統仍依賴老式雷達,面對無人機群突防無能為力。
類似默契早有先例。2015年泰國默許美軍越境打擊毒梟,2021年巴基斯坦對伊朗境內俾路支武裝"視而不見"。這種"黑暗森林法則"下,小國往往被迫用主權換取安全。
印度此次行動展現出遠超俄烏戰場的戰術精度:熱成像技術鎖定分散營地,甚至在葬禮現場二次打擊哀悼者;三輪攻擊形成"偵察-評估-再打擊"閉環,疑似得到以色列情報支持;故意泄露作戰細節,對周邊武裝形成"隨時斬首"壓迫感 。
對比2025年印巴沖突中巴軍無人機的零星戰果,印度已構建起完整殺傷鏈。其擬定的新戰術更令人警惕——先用無人機群消耗巴方防空,再發動"布拉莫斯"導彈飽和攻擊。
面對印度無人機技術的飛躍,巴基斯坦正陷入三重困境:
其一,現役50架土耳其TB-2和少量中國"彩虹-4",難以對抗印度500+無人機規模;主力防空系統仍為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LY-80,反無人機依賴高炮;
其二,緬甸的沉默可能鼓勵印度將越境打擊常態化。傳統盟友中國提供的防空系統更側重反導而非反無人機。
軍事專家評估,若印度發動類似此次行動的無人機集群攻擊,巴方關鍵設施可能在首輪打擊中損失40%以上。
這場突襲猶如南亞軍事平衡的轉折點:印度或將加速推進"自主無人機計劃"; 巴基斯坦或將緊急向中國求購激光防御系統;緬甸可能秘密接觸俄羅斯,試圖獲取"柳葉刀"無人機生產技術。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戰爭倫理的重塑。當無人機可以無視地形精準"清除"目標時,軍事沖突的成本被急劇降低——正如美國智庫CSIS報告所言:"這比核武器更危險,因為它讓戰爭變得太容易。"
對于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家而言,譴責已無意義。當印度的無人機在領空來去自如時,他們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在AI主導的新軍事革命中,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降維打擊"的犧牲品?
而這場150架無人機帶來的震撼,或許只是南亞權力格局重構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