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草書,最好選擇墨跡,雖然草書的姿態(tài)狂逸,似乎無拘無束,但在書寫時,最注重規(guī)范性、精準度,字字不得逾矩,只有這樣,寫出來的字跡,才能力透紙背,沉著自然,沒有飛浮、油滑之病。
然而,晉唐距今久遠,傳世的墨稿寥寥無幾,并且他們的筆法精深,初學者幾乎無法參透,若是一味不停告誡,奮力臨學,只會產(chǎn)生“東施效顰”之感,實際上,學習“草法”,以及夯實基礎(chǔ),沒必要只盯晉唐。
緊隨其后的宋朝,擅草者不多,但是元朝精通草書的,并不算少,他們筆法純正,字跡標準,傳有諸多精妙范本,例如鮮于樞、趙孟頫、饒介、康里巎巎等,深諳古法,頗為出彩。
除了上述幾位,鮮于樞有一位徒弟,實力強悍,此人就是邊武,首先了解鮮于樞,他乃是元朝“復古”理念的領(lǐng)頭羊,趙孟頫正是聽從他的勸告,才臨學晉唐,實力大增。
面對他的草書,趙孟頫也甘拜下風,直言:“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邊武天資卓越,得其真?zhèn)鳎礁哌^師父,趙孟頫更是無法企及,甚至他與懷素相比,也毫不遜色,
現(xiàn)在就拿《草書千字文》舉例,看看他的書法,到底有多精妙,此帖晚年所寫,全卷縱約35厘米,橫超過3米,共計1000多字,以肩肘帶腕,筆力貫通,線條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靈活多變,章法布局也能有效把控
如“呂”字上下兩部分,以圓弧線條連接,中鋒運筆飽滿,轉(zhuǎn)折處無棱角,體現(xiàn)圓厚蒼勁的典型風格,有時輕微的筆絲連接,則呈現(xiàn)飄逸虛和之美,至于章法,字距寬松,行氣連貫而不擁擠,形成“疏散蕭淡”的意境。
此帖傳至明朝,曾被朱元璋珍藏,他時常臨摹,極少公開展出,堪為“傳家秘寶”,到了近代,藏入臺北故宮,這幅《草書千字文》乃是罕見墨跡,字跡清晰,墨色潤麗,每個細節(jié)詳盡可察,字字都是教科書。
可時常臨摹,依據(jù)精善的真跡,學習正統(tǒng)“草法”,控筆平穩(wěn),下筆精準,把基礎(chǔ)打牢,保障每個字可控,同時依據(jù)小草,了解草書的線條姿態(tài)、簡潔變化,寫出靈動性、灑脫感,真正展現(xiàn)藝術(shù)性,擺脫“鬼畫符”。
而今,我們對邊武《草書千字文》,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jīng)折裝,全卷加入現(xiàn)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quán),侵權(quán)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